中文运动
历史学术语
中文运动是20世纪60-70年代香港学界为争取中文能享有官方语言地位的社会运动
历史背景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数据,大约九成的香港人以粤语中文为惯用语言。然而,在1974年中文列为法定语言之前,政府文件只能使用英文,一切法律文书只有以英文书写才具有合法效力。中文地位的提升实则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社会,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重英轻中”的现象非常普遍。譬如政府的报告和通告等都只有英语,并没有中文版本。而当时香港社会的人口结构中还是以华人为主,且大多数普通民众并不能熟练使用英文。当时中学都是分为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英文中学可以一直读到预科,然后只能考当时唯一的大学——香港大学。这也就意味着,中文中学毕业生根本没有机会考取以全英文授课的香港大学。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全港唯一一间以中文授课的大学,这也打破了英国殖民地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惯例,并为后来旷日持久且奠定中文法定地位的“香港中文运动”埋下了伏笔。
发展过程
1968年1月20日至21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办了一次历史性的研讨会,有多间院校近百名代表参与,会后发表联合公报,提出“香港政府应该实行中文成为官方语文”。这被视为是第一次中文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1969年,香港首个烽烟节目《太平山下漫步》诞生,市民可以透过该节目与政府官员沟通。
1970年9月20日,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宣布成立“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行动委员会”,并联合“香港各界促进中文成为法定语文工作委员会”及“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联会”组成联合阵线,从而点燃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反殖民和爱国主义的情绪。
1970年9月,在强烈的社会压力和民意基础面前,香港政府最终作出妥协,宣布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
1972年,立法局议员钟士元成为首名在立法局会议中使用中文的议员。
最终结果
1974年1月,香港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语文条例》,中文得到立法正式成为法定语文。
1978年年底,香港政府同意将高等程度会考资格改为中英文必须同时合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9 17:47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