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步月图
明代文徵明创作纸本墨笔画
《中庭步月图》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画作内容
该图描绘了文徵明与来客小醉与后庭院中赏月的情景。
近景部分作坡丛林立的荆棘杂树,两书童背靠站立在杂树从旁,远远地静候主人谈话、散步。画幅右边为两株高大的梧桐树,一前一后互为映照,树叶稠密浓郁如盖,似乎能听到梧桐叶上露滴落下的声音。左边则作枯木六七株,远近错落,背后则是高士读书、会客的草堂,前面草堂微露小凭,几上放书一部,零落地摆放两三茶具,似乎主人夜读后刚刚离坐而去,正在外面与客人谈论诗文。草堂后面又有一草堂,仅露出后面屋脊及前面的座顶。周围星中字树丛间,雾气正线缓袭来,应和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远天之上,代微云掩映,一轮明月隐现,静静地向大地泻落层层光辉。
画面中间部分是一片开阔地,庭前院落所在之处,是为左右两边的树木和后面的草堂所围绕而构成的一个相对密闭的主人活动的空间,为中庭步月的主要空间所在。正是在接近密合的这一空间即草堂前面的小小庭院中,三高士正在月光下缓缓步行。一高士在前徐行回首而言,二高士在后静随拱揖以听,三高士缓步中庭,在明亮的月光下边欣赏美丽的景致边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图有作者自题:“明河重空秋耿耿, 碧瓦飞霜夜堂冷。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龚衣径起踏流水。拄杖革确惊柄离。风棚石鼎燃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银杯和月冯金波。洗我胸中尘百制。更阑斗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察烟。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阑干前。何人为笑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干年。人干年,月犹背。 赏心且对博的客。但得常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十月十三夜,与客小醉,起步中庭。月色如基。时碧桐萧疏。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童子烹苦茗啜之。还坐风概,不觉至丙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嘉靖王辰徵明识。”
创作背景
《中庭步月图》所描绘的文徵明与来客小醉与后庭院中赏月话旧形象,是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颇为少见庭院月光题材,更是较为稀有的以文人士夫月夜访谈为主题。该图是嘉靖十一年(1532)文徽明六十三岁时,从中年向老年过渡期间的作品,这一时期正是文征明画风成熟、定型的时期。
艺术鉴赏
构图
同一般中国画作品相比,该图在空间处理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图画中采取俯视的角度将高士幽隐之所的夜间景色纳入画面,同时兼顾了高远法、平远法与深远法的结合,来构筑画面空间。虽然是小小庭院有限的空间,却给人以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幽深、高深、纵深的感觉都在画面中呈现出来。如对右边梧桐树的处理,两株树木纵贯全幅,高度远远超过远处的月亮、纤云的高度,给人以高远之感,而把远景部分的月亮、纤云处理在飘拂的雾气、远处的树梢之上,虽然仅寥寥几笔,若有若无,但这一处理则进一步将空间向纵深推进,拓展了画面空间;对后面草堂屋宇的处理,亦是如此,虽然仅仅微露屋脊,但与前面屋字的空空后壁,一实一虚,将庭院促狭的空间继续扩大,这一处理的结果加强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右边枯木群树的处理,则是平远式构图法的灵活使用,再加以雾气的虚化处理,非常自然地加强了画面的幽深感,这小小的空间能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这显然也是画家富有诗意的精神空间的外化,使人在这一深具形象感的空间结构中体验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笔墨
此图另一典型的艺术特色是笔墨。全画几乎没有使用任何色彩,仅以水墨的运用就形象地概括出月夜中的物象。画家不仅刻画出了月夜中朦胧而清晰的各类物象,而且使人感受到地上、树丛、土坡、屋宇乃至人的衣服、梧桐树叶上都有秋天清冷月辉的存在,让人处处感受到月光流动、泻落的影痕、声音。全幅用笔干湿并用,浓淡相渗,因所描绘的对象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笔法,笔法丰富,更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如梧桐树叶以大混点出之,湿笔淋漓,给人以阴郁浓密之感。同时又以水墨的浓淡深浅来表现远近的距离,因而用笔既洗练又丰满,确实是痛快淋漓至极。左边庭中六七落叶秋树则以粗笔、细笔、干笔间以湿笔为辅写出,远近错落,极得枯木寒林之妙。而湿笔、淡墨的运用,使落叶秋木与冬日寒林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刻画出秋天特有的落寞、寂寥的月夜景色。梧桐树间、近处杂木丛中以干笔、浓墨点苔,或绘出杂树,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避免了月夜物象过分平淡所带来的单一和苍白之感。远处落叶秋树中间及月亮纤云,又以淡墨略作烘染,这既是描绘月夜远处情景的需要,而在用笔上又与梧桐树叶的湿笔浑叶点笔法相映照、衬托,从而避免了右边湿笔过重而造成画面左右的不平衡,在画面处理上起到了均衡画面的作用。
历史传承
该图钤“文徵明印”白文方印、“征仲”朱文方印,另铃有“停云人”“玉馨山房”“有余闻室宝藏”“虚高鉴定”鉴赏收藏印多枚,记录了该图收藏、鉴赏的经过。由兹可知,该图直到民国年间,尚经由庞莱臣的收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之一,现仍藏于南京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4年初,《中庭步月图》在苏州博物馆推出 “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中展出。
2019年11月8日—2020年1月31日,《中庭步月图》在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幽居与雅集:明清山水人物画中的文士生活展”中展出。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1—1559),初名璧,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齐名,号“吴中四子”。正德末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诗文书画皆工,尤以书画名重一时。且性情介洁,故随者甚多,形成了吴门派”。诗词也有特色,《四库全书》称其“雅润之中,不失法度”。著有《莆田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07:03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