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中山钟楼,1931年落成,既是辛亥革命的时代象征,也是如皋人参与
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既是多少代如皋人家喻户晓的标志性古建筑,也是全国县级城市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2023年1月1日,中山钟楼重建落成。
建筑特色
如皋中山钟楼是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的一座建筑,距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钟楼的前身是谯楼。谯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如皋知县衙门上方,用于了望敌情,防止倭寇入侵;下为谯门,可让人车通行。知县吴宗元在《如皋谯楼记》中写道:“钟鼓分明,则吾侪有沉酣昏惰,兴居无节,政令不时者,将无发深省乎!”晨钟暮鼓,确有作息有序之效能。
建筑布局
原钟楼
中山钟楼坐落在旧县衙前的谯楼遗址上。楼高16.22米,东西宽4米,前后长5.23米,全是木质结构,沿79级台阶到达楼顶。四层时钟,钟面直径1.52米,用罗马数字标时,过路人抬头一目了然;五层铜钟,是
沈卓吾亲自从上海采购回来的,一天24小时打钟报时,响彻全城。
重修钟楼
钟楼广场的正前方,摆放着一台有着“如皋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六年重铸”铭文的铜挂钟。钟楼底层,是镂空的正方形基座,南北方向的券洞门高大宽敞,东西方向设有一人多高的拱形圆门,游人可畅行东西南北。钟楼底层内墙面两侧镌刻有1931年的《如皋中山钟楼记》和2022年12月新撰的《重修中山钟楼记》,一块落款为“如皋县各界纪念总理奉安大会立”的“中山钟楼奠基纪念”老石碑虽右侧略残,也整体镶嵌进了西墙。行至钟楼广场的最北段,中间是用紫铜板雕刻绘制的“如皋县署图”,两侧是自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以来的如皋县署演变及遗址简介。
“如皋县政府”匾额按历史照片拓字,楼顶悬挂的铜钟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铸原钟,时钟钟面按民国时原样式定制,直径1.62米,主控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自动校准对时。
建设历程
1929年6月1日,
孙中山先生奉安,为缅怀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如皋各界集会,宣布由县建设局、教育局投资建造“中山钟楼”,选址定于明代县衙谯楼原地改建,以示纪念。
如皋建中山亭、中山堂、奉安桥,将惠政路命名为中山路(后改称新生路,又改称广福路,将原跃进路改称
中山路),并将谯楼改建为钟楼,命名为“如皋中山钟楼”。楼为单间五层,高度为16.2米,底层为通道(县府大门,宽为3.36米,高为3.5米)。四层南向安装大时钟一座,向全城报时,五层(楼)悬挂大铜钟一口,作报警之用。时任县长钱佐伊在《中山钟楼记》中引用孙中山先生遗训:“人民平等,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自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世。”又写道:“过斯楼闻钟者,当如亲聆总理之遗训,孳孳日有趋焉!庶不负创建之用心欤!”
1949年如皋第二次解放后,如皋县人民政府对中山钟楼进行多次修缮,1956年重铸了大铜钟,白天敲打报时,昼夜报告火警,并向群众告知火警方向:一响为东门,二响为南门,三响为西门,四响为北门,五响为城中心。如城爱国卫生运动中全民烟熏蚊虫时,就是由钟楼敲钟发布命令的。
如皋中山钟楼既是如皋人民纪念
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建筑物,也是古城如皋的象征,在百姓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995年旧城改造,打通北门,延伸海阳北路时,中山钟楼被拆除。拆除时,如城人民赶到钟楼前,有阖家与钟楼合影的,有拍摄中山钟楼作为留念的,不少群众挥泪为中山钟楼送行。
2021年7月起,如皋市着手钟楼的重建工作,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按“原址、原貌、原制法”重建中山钟楼。2022年底,钟楼复原建成,高度为19.49米,一切修旧如旧。2023年1月1日上午8点整,重建后位于中山路与海阳路交界处的中山钟楼正式对外开放。
重建工程
虽然中山钟楼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前身却是明代如皋县衙门谯楼,在《如皋县重修谯楼记》中记载了如皋县城居民 “俗朴鄙俭质,畏官法,不为诬讼,宁死饥寒,不为盗贼”、“钟鼓分明,则吾侪有沉酣昏惰,兴居无节,政令不时者,将无发深省乎?则斯楼之助于官理亦多矣!”以上种种都可见,中山钟楼是如皋古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载体,从这个视角引申,重建钟楼,有着古为今用,传承文明的重大作用。
市委、市政府领导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早在1995年中山钟楼被拆除时,时任市委书记的郁政同志就向全市人民作出了将在如城重建如皋中山钟楼的承诺;2005年,时任市政府市长的
周铁根同志又将重建如皋中山钟楼作为当年为民办的11件实事之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遗憾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钟楼重建这一实事并未办成。
近十多年来,
如皋众多的有识之士,包括相当数量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如皋籍海外游子,均纷纷建议,强烈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如城中山路与海阳路交叉点重建中山钟楼。
重建中山钟楼,这是
如皋市民期盼已久的事。在徐正洪、浦文海、徐建平三位政协委员年初提交的一份题为《尽快恢复重建如皋“中山钟楼”》的提案中,三位政协委员经过深入调研,对如皋中山钟楼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全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