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祠
兴宁市特色古民居
中山公祠,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陶古村,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53米,进深55.2米,建筑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据该屋匾额记载,中山公祠始建于明朝,系兴宁石氏五世祖石介夫创建。
历史沿革
据该屋匾额记载,中山公祠始建于明朝,系兴宁石氏五世祖石介夫创建。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上厅设神龛。
建筑格局
中山公祠坐西北向东南,为三堂二横一围椭圆形围龙屋,门前有禾坪和6口池塘,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53米,进深55.2米,建筑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中山公祠颇具建筑特色,屋后马祖嶂,屋前除一口半月形池塘外,周围尚有大小不一的五口池塘,房屋背靠“龙脉”,前有螃蟹遨游之水。中厅有8根花岗岩圆形石柱,称“八柱落地”。
文物遗存
中山公祠中厅上方悬挂“母节子孝”木匾,落款“正德十四年岁次已卯孟冬月吉立”,是时任兴宁县令祝枝山(字允明)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为表彰石介夫母子所书。
历史文化
大门门额:中山公祠。大门对联:中天悬红日;山水共长春。
五世祖名介夫,号中山,故称“中山公祠”。因该屋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形似螃蟹,当地人又称其为“螃蟹屋”,将中间大门比喻为螃蟹嘴巴,两侧小门比喻为螃蟹眼睛。
传说围屋创建人石介夫为刘氏18岁遗腹子,刘氏守节自励,教子成才。此屋后人中有一名人石哦啸,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考取文甲科举人,授香山教谕。
所谓围龙屋,“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指的是半圆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健,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的地方,此被视为“风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体呈半圆形,前低后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圆池塘与半圆围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在这中间,一般建有方形堂横屋,为“地方”,二者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保护措施
2009年8月10日,中山公祠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特色古民居”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中山公祠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陶古村。
自驾前往中山公祠:从兴宁站出发,路程大约44千米,约需34分钟。从黄陂镇城区出发,路程大约3.3千米,时间约需5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5 09: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