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中学是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洋务派所说的“中学”不是指一般的学问,而是指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延续运行的那个核心的“学说”。这个学说的基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简称“三纲五常”。
出典
进步思想家冯桂芬于1861年在《采西学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两句话已明显地含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孙家鼐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奏折中提出:“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的一篇奏折只上奏过皇上,影响不广。身居高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于1898年撰著了4万余字的《劝学篇》一书。此书最初是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到了全书的结尾处“旧学”改为“中学”,“新学”改为“西学”。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其流行语,则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中体西用是《劝学篇》一书的主题。这本书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命全国的官员阅读,所以其发行量达200万册,并有英文和法文版本,而书名则被译者改为《中国唯一的希望》。
参考资料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6-1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6-17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25 21:4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