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开幕。展览基本囊括中国制陶、刺绣、玉雕、纺织、制茶、剪纸、中医等领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技艺项目,展出的珍贵实物近2000件,现场还有160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示精湛技艺。 许多是一家齐出动,展馆内人头攒动。或是凝神关注,或是赞叹不已, 勾勒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一幅幅生动画面。
成果解读
为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内容、意义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促进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丰富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
北京市人民政府拟于2012年2月5日(正月十四)至2月15日(正月二十四)元宵节期间,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门外广场举行
京西太平鼓演出。 展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开幕。此次展览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0多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参展。
参展传承人
凤翔泥塑
凤翔彩塑是一种
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件,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陕西的
旅游纪念品。
泥成品即“泥塑”,在西府地域以凤翔县六营村最为知名。 凤翔县泥塑发源于明代(一说在春秋战国期间),颠末600多年的成长,此刻已构成五大系列上百个种类,出现出了以胡琛、胡新民、
胡永兴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官方艺术巨匠”的泥塑艺人。凤翔泥塑以颜色分,可分为彩绘、墨塑、口角、本性四种。此中彩绘泥塑以制造手法可分为圆雕类和浮雕类,前者如人物、植物站、坐像,后者如虎头、狮头、脸谱等各类挂片。若按作品的用处可分为器具类,如灯米曲罐、笔筒等;粉饰、壁挂类,如牛头、马头、龙甲等;玩具类,如十二生肖及金瓜、桃、泼浪鼓等杂耍;供奉神像类,如福、禄、寿三星、财神、笑佛、菩萨、观音、如来等。按其作品的形状可分为座虎、座狮类、挂片类、立人类、杂耍类。其保守作品除十二生肖外,还有“麒麟送子”、“财神”、“钟馗”、“关羽”、“刘海戏金蟾”、“彩狮”、“彩球”等,戏剧人物、古典名著人物亦是其主要题材,如《西纪行》系列人物、八仙人物等。还呈现了反映官方糊口的作品,如《棋逢敌手》、《农家乐》、《曲中乐》等。凤翔泥塑作品,以简练、素净、夸大、逼真为其特性,具有外型威严可亲、颜色大红大绿、线条淋漓尽致、纹饰浪漫奇异、乡土头土脑味稠密等艺术气概。
扬州漆器髹饰
扬州漆器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其产品主要有各类屏风、挂屏、橱柜、桌椅几凳、瓶盘、碗盒、茶具、烟具、文房四宝和旅游纪念品等两千多个花色品种。2300多年前扬州漆器就已发端。当时的扬州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经过2000多年历代名家心摹手追,现代的扬州漆器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工艺种类齐全,精品佳作迭出。扬州漆器工艺精巧,绚丽多彩,典雅华贵,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的造型和髹饰技法已有较高水平。到了汉代,漆器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造型和装饰手法更为精美多变。扬州市郊出土的汉代漆器不下万件,以彩绘漆器居多,器型繁多,图纹丰富。唐代扬州的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24种贡品之一。明清时期,扬州漆艺臻于鼎盛,出现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形成特有的地方风格。乾隆年间,扬州出现多条以生产漆器命名的街巷,漆器产量和品种均达到历史最高峰。
由于漆艺从业人员培养周期长,收入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扬州漆器行业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状况。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漆器的社会需求和审美价值逐渐弱化,导致漆器市场萎缩,漆艺行业的生存出现危机。因此,有必要对扬州漆器技艺实施保护,以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
古籍修复技艺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历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
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
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古字画装裱修复
在
故宫博物院中“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牌子并不显眼,但是这里却是整个故宫博物院办公区域中惟一设置了门禁装置的地方。日前,媒体终于得以进入故宫里这座神秘的院落,同时“目击”了古书画修复专家徐建华的绝活。徐师傅刚刚被推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修复一幅古代字画的过程非常复杂,从清洗去污、揭背补缀、全色接笔,到最后的“上墙”、重新装裱成品等等,细细算来需要百十道工序,耗时数月经年的情况并不鲜见。
揭裱修复古代书法、绘画作品的过程中,由于画心的破损往往需要修补。修补用的纸或绢除去质地、纹理基本一致而外,颜色总比画心要浅一些,这就需要用国画颜料将修补的破洞的颜色修复得跟画心的底色一样,这就是全色。
全色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纯熟的技巧,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美学修养,这才能把一幅古画修旧如旧,复原得天衣无缝。师傅一边说,一边拿起支羊毫笔伸向调色盘,在画面上修补过的地方一笔一笔仔细上色,每描一处后,徐师傅反复端详,再根据画面调出其他或深或浅的颜色一一补全。在故宫公开展出的书画作品,许多都是经过这里书画修复工作人员的亲手修整才得以亮相。
青铜器修复
贾文忠的青铜器修复和全形拓技艺,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贾文忠的父亲是我国古文物修复专家——青铜器修复大师贾玉波先生。作为“古铜张”的第三代传人,贾文忠已修复了数十件国宝级青铜器文物。在青铜器修复中,为了准确补配青铜器千变万化的纹饰,
贾文忠掌握了用拓片的方法进行复制,并最终发展成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全形拓。所制的全形拓作品,器型准确,透视合理,纹饰清晰,铭文规范,效果逼真。贾文忠的青铜器修复和全形拓技艺已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他来说,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一块裂成两半的铜镜,经过数道传统技艺加以修复后,居然看不出丝毫损毁过的痕迹。在中国农展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现场,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带来的已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铜器修复和全形拓技艺,令在场观众赞叹不已。这些天,贾文忠每天都定时来到农展馆的展览现场,为观众进行青铜器修复技艺和全形拓技艺的展示。青铜器修复比较好理解,可对于“全形拓”,现场很多观众都感觉陌生。
在青铜器修复中,为了准确补配青铜器千变万化的纹饰,他掌握了用拓片的方法进行复制,并最终发展成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全形拓。其所制的全形拓作品,器型准确,透视合理,纹饰清晰,铭文规范,效果逼真。在现场,贾文忠还给记者展示了一块“龙年大吉”青铜器全形拓片,拓片选用金代坐式铜龙为中央主题,上下选用朱砂拓西周时期非常有特点的盘龙纹和爬行龙纹。贾文忠出身北京金石世家,得其父、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贾玉波真传。
石雕(鸡血石雕)
昌化县产图章石,红点若朱砂,亦有青紫如玳瑁,良可爱玩,近则罕得矣。”这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浙江通志》中的一段话,说的就是
昌化鸡血石。昌化鸡血石产自浙江临安浙西大峡谷源头的玉岩山,艳丽鲜红如鸡血,晶莹剔透如美玉,与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内蒙古巴林石等名石齐名,被誉为“印石皇后”。
雕刻大师钱高潮双手捧着一块原石,反复摸索、爱不释手,“看到这样的石头,足以让人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浑身颤抖。”
临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方光兴说,判断鸡血石的品质一是看“血”,二是看“地”。“血”就是石头上的血色,“地”就是除了“血”以外的部分。“血”越多、越鲜艳就越佳,“地”则以灵透、纯净为上。
昌化鸡血石根据质地和色泽分为冻地、软地、刚地、硬地和裹皮5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珍贵的有牛角冻地、田黄冻地和羊脂冻地,这批鸡血石中就不乏这样的珍品。
每一个见到鸡血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天工造物的神奇,活像鲜血泼洒在石头上,千百年来还保持着最初的鲜活。这石中的“血”,有的似风云涌动,有的如高山飞瀑,有的像冲天火焰,有的同红绸飞舞,映衬在色泽丰富、通明剔透的“地”上,天然形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人们在欣赏把玩之余,免不了心中疑惑,这石头里的“血”从何而来?晶莹温润的石头上怎会有鲜红的“血”色?
巧夺天工的昌化鸡血石产自浙江临安浙西大峡谷源头的玉岩山,原属昌化县。据考证,玉岩山地层中的辰砂与地开石、叶腊石、高岭石等矿物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鸡血石。
广彩瓷烧制技艺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豔、金碧辉煌为 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 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 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
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广彩的彩料最初调是情有独镇外销瓷中来自景德镇,后来逐步在广意福寿与富贵。另,也体现了岭南文化州自制或调配,少量为西洋进口一特点。在18世对称与不对称共存。其色料比景德镇五彩和粉的则故意采取不对称中,比较流行一种花彩丰富得多。
主要有:1.干大瓷器的纹饰构图中有彩瓷也区别显著红,即景德镇的矾红,但较矾红色浅而鲜红,但较矾红色纹、花鸟纹、风景亮;2.西红,即景德镇的金红色,用于器物口沿画,使其阴阳面和、胭脂红,原先是从西洋进口的彩料,雍鹿纹与景德镇青花的、大金为装正六年以后逐步国产化,以广彩用水调开,故色术从巴洛克艺术中继黄金为呈色剂。但景德镇用油调称原则,各种线条体它的纹饰图案虽开,故色彩浓厚,而广彩用水调胎。
中国皮影戏
这是迄今为止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规模最大、展示门类最为齐全、技艺最为精湛、作品最为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展示活动。
参展皮影戏有西班牙的Sangit Prats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汉平原皮影戏》第四代传人刘年华学习皮影戏,他们手中拿的皮影已经有200多年历史。
《江汉平原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刘年华,1949年10月生于湖北潜江市,祖孙四代以皮影戏为业,11岁跟随祖父刘明宣到潜江皮影队当学徒,学习演唱、操作、打击、雕刻皮影等各种技艺。改革开放后传徒男女共22人(天、潜、沔各地)。潜江市皮影戏艺人刘年华向参观人员介绍和展示江汉平原皮影雕刻技艺。
代表甘肃省邀参加的有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的“
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皮影也称为道情皮影,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就是对皮影戏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环县的皮影戏不但唱腔表演美妙独特,而且皮影刻制精益求精,极其独到,剧中人物、道具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深受广大皮影爱好者与收藏家的喜爱。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7日宣布,正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已决定,把
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一起称誉于世。虽然贵为木雕工艺之佼佼者,但潮州木雕的市场发展还是不能与另两种木雕特别是福建木雕相比。“无论是产值还是产量都远远落后于他人。”
究其原因,主要是潮州木雕人才奇缺。据说,上世纪70年代是潮州木雕的高峰期,木雕厂有200多名工艺师,而市场中多为小作坊,其中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人才不到30名。另一个数据是潮州木雕中最传统经典的木雕蟹篓,全潮州每年的产量不过500件,完全无法应付市场需求。
做木雕很辛苦,技术难度很大,如做木雕蟹篓,大小工序上百个,做一件普通作品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如果精雕细琢就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但是卖出去的价钱只有几千元,连工钱都赚不回。所以,很多年轻工匠不肯干木雕,导致质量好的潮州木雕十分缺货,滥竽充数的则充斥着市场。这也是为何高品质的潮州木雕价格不断走高的原因。
收藏潮州木雕,最好收集有年份的,因为老木雕的工艺远远胜于当代的作品。其次是收藏“金漆木雕”。所谓“金漆木雕”,就是将金箔贴在木雕表面,而不是用金水涂漆,加上金箔后的金漆木雕寿命比普通木雕可延长近百年。
灯彩展示
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
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 2006年申报地区:浙江,福建,广东,青海
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仙居当地,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用于民居装饰,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骨花灯的花色品种曾经多达八十余种,现已抢救恢复27种,挖掘、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秦淮灯彩甲天下,在公布的我国首批“非遗”名录中,南京有4项入选,秦淮花灯名列其中。陆有昌是省市区首推的秦淮花灯传承人。桨声灯影秦淮河,灯就是指秦淮花灯。
扎花灯有许多讲究和寓意。如开瓜结子灯,造型是切开一半的西瓜上面露出小毛娃,老南京人在女儿出嫁时挂此灯,寓意早生贵子。麒麟送子灯,造型是4条腿的麒麟身上坐一个小毛娃,陆有昌说,这灯工艺复杂,基本绝了,没什么人会,要上百道工序。还有荷花灯,嫁女后,头年春节挂,象征生活蒸蒸日上。最难扎的要数龙灯,所以陆有昌的花灯厂叫龙灯厂。
走马灯的出现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燕京岁时记》就有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灯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走马灯不只是简单的玩具,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走马灯是中国古代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之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
风筝制作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茶叶展示
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绿色饮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绿色作为一种时尚、一种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随着我国加入WTO,作为传统的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加快老茶园改造,建立“两高一优”茶园,人力推广机械采茶技术,对促进茶叶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分为6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以这些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各类乌龙茶名:
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铁观音;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凤凰水仙;
台湾乌龙;台湾包种;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
雅安藏茶产于雅安,雅安是当时西康省的省会,故取了西康的“康”字,而茶叶形状像砖,又得名康砖茶。雅安藏茶是黑茶的一类,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雅安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历史资料来看,雅安藏民的生活离不开藏茶,茶马古道上的贸易最主要就是雅安藏茶与马匹之间的贸易。
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
花毡是哈萨克最有代表性也是最为普及的家庭工艺品,哈萨克妇女人人会制,家家都有。花毡绣制工艺复杂,图案繁多,耗工多,劳务量大,制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一条花毡可用十多年。俗话说:“千针万线绣花毡”,可见绣一条花毡确实不容易。
哈萨克花毡图案一般以动物的角来比喻图案,还有云彩图案、菱形图案(哈语称“包尔沙克”,因为油炸的包尔沙克多为菱形,所以菱形代号为“包尔沙克”)。以花为图案的有梅花,有四瓣花头图案,或六瓣、八瓣、十瓣等花头图案(绣壁毯时花头图案运用较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食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陶瓷制作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的陶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陶土经500至600度的火焰烧成陶器,陶离土地近,
陶罐一般为盛水器,实用又纯朴。瓷土经1200至1300度的窑火烧成瓷,瓷瓶大多供赏花用,漂亮飘逸。陶的属性更多地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瓷的属性更多地带有女性的阴柔之美。陶与瓷的结合,精与神的交融,便有了千古佳话,精彩喜剧。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批资源黏土经由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整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化。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驰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奇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25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250--1340℃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烤花炉烘烧(600-800℃)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清代景德镇出产
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景泰蓝制作
景泰蓝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引入了传统绘画、镶嵌、雕刻等工艺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其制作工艺繁复精细,有百余道,主要有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是集体创作精制而成。
制胎:根据产品器型要求,将加工过的紫铜板按图下料,裁剪出不同扇面形状或切成大小不同的圆形,用铁锤打制成各种形状的胎型。
掐丝:掐丝用的材料是一种扁铜丝,它是由一般铜丝经加工处理后,按照所需丝号一次次抻拔,再轧成扁丝。掐丝工人用掐(掰)活的镊子将柔软而有韧性的扁铜丝,按照图纸掐(掰)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蘸着白芨一根丝一根丝地嵌在铜胎上,组成景泰蓝作品的基本图案。
点蓝、烧蓝:点蓝用的釉料是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和多种化工原料熔炼烧制而成,有的品种还要加上黄金。点蓝工人用蓝枪或吸管将碾成40目至100目的釉料填入丝间,与丝相平。经高温 烧结,膨松粉末状的釉料会凝固下凹,然后再点蓝再烧结,如此反复三四次。
磨光:经过点蓝、烧蓝后,釉料已固定在胎上,因薄厚不均,需将其磨平,使掐上的丝纹显露出来。
镀金:为了防止景泰蓝制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美观,需要在产品表面镀上一层黄金。
景泰蓝花瓶分为两类:一类是花丝景泰蓝,另一类是实地景泰蓝。从样式分有周器垒、留香、六线、金龙、套五、花觚、观音等品种,从型号上更是种类繁多小到几寸,大的能到2-3米。花瓶的瓶寓意平平安安,成对花瓶寓意成双成对、双双对对、好事成双,成为结婚和庆典的常用装饰和礼品。
景泰蓝手镯的造型优美,图案华丽,色彩鲜艳,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非遗定义
根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