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2001年7月1日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陈诗启。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分三卷,第一卷为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第二卷为资产阶级维新时期的文学,第三卷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全书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以中华民族广阔的历史文化为素材,系统而有重点地描述了我国多民族的近代文学发展的风貌;剖析了中国近代文学在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以及创新方面的经验和局限;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和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客观评价了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图书目录
第三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1905-1919)
概说
第三十一章 革命文豪章太炎
第一节 章太炎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章太炎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章太炎的政论文
第四节 传记散文及其他
第五节 章太炎的诗歌
第三十二章 秋瑾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秋瑾及其诗歌创作
第二节 秋瑾诗词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秋瑾的弹词《精卫石》及其他
第四节 邹容与陈天华
第五节 周实与宁调元
第六节 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第三十三章 南社与柳亚子
第一节 南社概况及其文学思想
第二节 柳亚子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
第三节 柳亚子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柳亚子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柳亚子的文
第三十四章 南社四大家:陈去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
第一节 陈去病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高旭的诗歌
第三节 马君武的诗歌
第四节 诗僧苏曼殊
第五节 苏曼殊的小说
第三十五章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
第一节 三原诗人于右任
第二节 黄节与诸宗元
第三节 南社女诗人:徐氏姊妹与吕碧城
第四节 张光厚与王德钟
第三十六章 琳琅满目的少数民族诗歌
第一节 壮族诗人农实达和曾鸿棠
第二节 蒙古族诗人贺什格巴图和嘎莫拉
第三节 蒙古族诗人三多
第四节 白族诗人周钟岳和赵式铭
第五节 彝族诗人余若瑔
第六节 土家族革命诗人温朝钟和席正铭
第三十七章 近代政论作家及其他
第一节 章士钊的逻辑政论
第二节 黄远庸
第三节 单士厘和她的国外纪游
第三十八章 曾朴和他的《孽海花》
第一节 曾朴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19世纪后30年社会生活的缩影
第三节 《孽海花》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曾朴与法国文学
第三十九章 资产阶级革命小说家黄世仲及其他
第一节 黄世仲的文学活动及其小说理论
第二节 黄世仲的代表作《洪秀全演义》
第三节 黄世仲的其他小说
第四节 《六月霜》与《黄绣球》
第五节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几部小说
第六节 短篇小说的新成就
第一节 关于鸳鸯蝴蝶派
第二节 徐枕亚与《玉梨魂》
第三节 李定夷和吴双热
第四节 包天笑和周瘦鹃
第五节 黑幕、侦探和武侠小说
第四十一章 近代戏剧改良与话剧的产生
第二节 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第三节 川剧改良公会、易俗社及其他
第四节 地方戏的繁荣与京剧的兴盛
第五节 早期话剧
第四十二章 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前的翻译文学
第一节 本时期的翻译文学概况及其主要特点
第二节 苏曼殊、马君武和辜鸿铭
第三节 周桂笙和徐念慈
第四节 陈景韩、包天笑和周瘦鹃
第五节 伍光建、吴祷和曾朴
第六节 周氏兄弟及其他
第四十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戏剧理论
第三节 吴梅的戏曲研究
第四节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第四十四章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王国维的文学生涯
第二节 《(红楼梦)评论》
第三节 《人间词话》
第四节 《宋元戏曲史》
第五节 王国维的美学观
结束语:近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联系
人名索引
主要研读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陈诗启,福建德化赤水苏岭人。民国4年(1915)2月25日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文学士。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海关史研究专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历任中小学教员,中学校长,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厦门市政协委员,中国海关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顾问等。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沿海、沿江地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列强企图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倾销商品,搜购原料,壮大自己的经济力量,势必排挤、打击中国的民族经济,从而阻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海关,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在中国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资本主义的新事物;另一方面,也是主导方面,它是作为维护、发展列强经济的工具,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总税务司赫德曾就条约与海关的关系论述海关的作用。他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根据条约而建立的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是“为使贸易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为使中国人按照条约规定强加于他们的贸易方向行动。”①这是海关开办时的情况,其后,海关被建成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这就在更广泛的范围维护和发展了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经济利益。
由于海关一开始就和清朝最高统治者——满族统治者结合在一起,满族统治者企图依靠海关加强它的统治,而海关又企图建成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所以海关势力得以乘机渗透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各个领域。这样,它的业务越广泛、权力越大,对中国的危害性就越显著,它的本质也因而越来越暴露。因此,当中国人民民族意识高涨,民主革命兴起,它便成为革命的打击对象。
由于海关渗透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它的业务非常庞杂。它以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为核心,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业务,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洋务,从事大量的业余外交活动。海关经办的业务和活动,牵涉到近代中国财政史、对外贸易史、港务史、洋务史、外交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等专门学科,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