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
宗者拉杰创作的作品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由当代藏族著名唐卡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历时27年设计策划,由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的400余位藏、蒙、汉、土族顶尖工艺美术师耗时4年,精心创作完成。《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各教派源流为主线,表现了藏族人民对宇宙和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和社会变化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认识。
作品内容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长618米、宽2.5米,以藏族传统绘画技艺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宝颜料精心绘制而成,《彩绘大观》汇集了雪域高原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了高原民族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藏族唐卡巨作,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瑰宝。
创作背景
1951年,宗者拉杰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勤奋,酷爱绘画,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画笔和纸墨,只能以指代笔,或用木棍在地上画周围的各种东西。
宗者拉杰的故乡也是十世班禅大师和格西喜饶尖措大师的家乡,这里浓郁的藏族民间民俗文化和宗教历史文化,深深触动着他的心扉,年龄稍长,他拜著名画师学绘画、学泥塑,苦苦钻研,锲而不舍,为自己的未来铺展艺术之路。1972年,21岁的他正式开始美术创作,他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受人注目,绘画作品《意乐仙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画展中获奖;作品《吉祥宝瓶》在十一届亚运会上展出;在首届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和1993年中国西部民族民俗画展,中国艺术名人等展示会上,其绘画作品多次获大奖;绘画作品《白度母》被赵朴初、巴金、曹禺等30余位著名人士联名签发获奖特等证书,并主编《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藏、汉文版),著《绘画艺术学》(藏、汉文版),作品和传略被编入《世界当代书画纂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大型书籍中。
有一天,一个奇异的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用毕生精力绘一幅世界上最长、色泽最艳丽、内容最丰富的唐卡画,把藏族历史和传统佛教各教派源流、藏族对人类和宇宙的认识和思考,用图画这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丰富、发展藏族艺术,弘扬藏族文化。
唐卡也叫卷轴画,多绘于布料,以壁成画为形式,有曼唐、钦孜、希岗等流派,讲究浓彩重笔,色泽艳丽,装饰效果极强;唐卡画以纯天然矿物植物珍品为颜料,这是包括敦煌壁画在内的藏区各寺唐卡历经百年风沙而保持原初色彩的秘诀所在,唐卡画是藏族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宗者拉杰知道,如果此画成功,唐卡画在世界美术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980年,他开始了漫漫寻梦路,身揣一架120相机,孑然一人,走进青藏高原这座文化丛林,他来到江河源头,来到青海湖边,他从奇特的山川河流感悟到了高原的无限风光,他从庙宇帐篷体会到高原藏民族纯朴的礼仪风俗,此次跋涉历时10余年,他风餐露宿,吃尽苦头,在高海拔地区行走近35万多公里,民族文化的丰富使他感受颇深。他拍了近万幅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草拟了约100多米长的彩绘大观原始蓝图,他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感受了真正的爱、顽强与搏斗,感受到了虔诚信仰的力量。经过宗者拉杰画师一番艰难紧张的运筹,1996年5月,《彩绘大观》在热贡艺术的故乡青海省黄南州正式启动。为了完成这一宏篇巨制,他邀请了西藏、甘肃、四川、云南、青海等5省区的300多位艺人共同绘制。然而真正的麻烦出现了,这么多人的食宿费、工资从何而来?百米长卷所用的颜料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及藏红花、茜草、大黄等各种名贵纯天然颜料所需的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从哪儿弄这么多的钱。困境中的他想尽办法,找信贷机构贷款,然而这一办法根本行不通,无奈他只好四处求人借债。家里人开始埋怨他,妻子抱怨他只知工作,不要家庭,不管女儿,不知有多少个日夜多少个节假日他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就连吃饭、走路、做梦他都在想着他的《彩绘大观》。就这样他的执著,痴迷感动了上苍,感动了家人,他们不仅从精神上支持宗者拉杰的创作,而且老伴变卖祖传家业以解燃眉之急,儿女们也各尽所能帮助父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举动感化了周围的许多人,在黄南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州农行批准了《彩绘大观》贷款项目,使他的绘制工作有了经济支柱。因此,他果断地对《彩绘大观》的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总长度由300米增加到618米,并聘请70多名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专门研究解决绘制工作中的学术问题,如历史事件的主次,历史人物的排序,佛像的度量标准,传统技艺的革新,画面内容的范畴等等。他还根据学术研讨会所收论文,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长达70万字的巨画说明《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堪称藏族文化百科全书。
1999年8月,历时4年寒暑,《彩绘大观》终于绘制完成。
展出信息
2023年1月,由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主办的《豫见青藏•悟解喜马拉雅双城艺术展》在豫园华宝楼开幕,展出了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开篇50米精彩长卷,蕴含藏族起源、文化、民俗等内容。
作品赏析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长618米、宽2.5米,画面总面积1680平方米,重约1吨多,绘有唐卡700多幅,上下两边堆绣镶边图案3000多种,在数量和规模上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幅绘画巨著。《彩绘大观》,作为宗教、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其价值在于它真正地达到了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彩绘大观》是由藏族工艺美术师宗者拉杰先生于1980年着手策划、设计,1990年开始绘制草图,1995年起绘制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9月全部完工,历时20个年头,突出了明显的创作特色,把藏族绘画艺术推向了新高潮,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下面让我们一一解读。
一、作品规模宏大
一般常见的唐卡,长宽都在1米左右,较大的也就3平方米,画布绷在小型画架上就能绘制。《彩绘大观》绘制的画面宽1米,长618米,绘制时在一间500平米的宽畅大厅中进行,用钢管做成长15米,宽1.2米的绷架框,上面将画布绷好。这样的绷架在大厅里有8档之多,正反两面组成16个画面,也是16面工作画架。几十或上百名艺人投入绘制,形成了庞大的制作车间。艺人们分段绘制,分段延伸,使画面始终保持连续性。这种绘制方式,彻底打破了过去艺人一家一户,独人独幅,自我封闭的绘制模式,使唐卡绘制从单幅走向多幅乃至长卷连续,为唐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唐卡绘制完后,需用彩色锦缎镶边,上下加轴,才算是一幅完整的唐卡。《彩绘大观》的镶边却更为讲究。因是长卷,主要是上下加边装饰,上部宽50厘米,下部宽70厘米(加穗边至1米),分别是用一幅幅藏式装饰图案连接,用“热贡艺术”中剪贴绣的手法制成,这些图案加起来有3000多个,光这上下的图案装饰部分就又是一项大的装饰工程,也突破了一般唐卡只镶锦缎边的老作法,使唐卡长卷更加锦上添花。
《彩绘大观》的画卷加两边装饰形成2.5米的宽度,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由于画卷是布料和矿物质颜料构成,重有2000多公斤。画卷展示后,气势恢弘,蔚为大观;五彩缤纷,辉煌灿烂;进入展厅,令人目不暇接。粗粗看没有半天走不到头,如果仔细欣赏,就得两三天时间。
二、内容博大精深
《彩绘大观》反映了我国藏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诸方面的内容。卷首,精巧的标志图和醒目的藏、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名称把人们引入到历史的长河。
历史部分:画卷用藏民族的观点图解了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原始部落的形成,这些都与现代科学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处。然后用较长的画面描绘了从第一代藏王开始至十七世纪为止的历代藏王形象和他们的业绩,以及西藏历史的演变。
宗教部分:这一部分的比重比较大,占整个画卷的60%多。内容有释迦牟尼传、释迦牟尼生平、诸佛、菩萨、护法神、天女、坛城等。从藏传佛教教派分,有苯教、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希结派、觉囊派、格鲁派等各自的佛、菩萨,以及转世活佛和高僧大德。这是一部完整的藏传佛教史。
大众文化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声明学、声律学、词藻学、修辞学;探讨逻辑和认识论的因明学;有记载工艺美术学问的工巧明;有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有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包括藏戏、神话传说、诗歌、谚语、故事、格萨尔说唱、舞蹈、绘画、雕塑等,涵盖了整个藏族的文化艺术。在这一部分还包括了民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藏族人民一生的历程,描绘了藏区的名山大川、著名寺庙。画卷的最后部分以吉祥如意和祈求幸福的画面作为结束。通观长卷,从虚无缥缈的宇庙太空,到佛光普照的极乐世界;从繁华似锦的世外桃源,到人海茫茫的现实生活;从佛、菩萨、各路神仙,到自古至今的芸芸众生,同在大千世界,洋洋洒洒,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天国。
《彩绘大观》通过绘画艺术,将藏民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传承、文化发展、生活习俗等整体系统地、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一幅画卷上,可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三、绘画技艺上的继承与创新
绘制唐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首先要用特殊的技术处理好画布,然后经历起稿、着色、分色渲染、勾复线、铺金、勾金线、修整、开光、镶边等各种工艺。在表现手法上一般要遵照《造像度量经》所规定的法度,突出“精、细、繁”的特点。一般唐卡在构图上分三个部分,即中间为主体(主佛、主要人物),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上下方形成四面八方围绕中心人物,这就是唐卡的表现形式。《彩绘大观》在构图上仍按唐卡绘画的要求,形成一幅幅组画,整个长卷由710幅组画构成,每幅组画既是单独的一个故事情节、一幅独立的画面,又相互交错,相互连贯,成为协调而整体的画卷。有些大的场面借用壁画的构图方式,画面宏大,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气韵贯通,形成大长卷中的小长卷。唐卡在绘画技法上讲究细密,据历史记载,过去有一位名叫鲁本的画师在五指并列之宽度内绘出宗喀巴师徒三人像,而另一位安多画师却旦可在一手指宽度内画出七骑士各捧一只鸽子的画像。《彩绘大观》也在细密上下功夫,全卷绘有18万3千个人物形象和大量山水万物景象,画卷最密处一平方米的画面绘有300多个人物形象或30多间庙宇宫殿,也就是说在一平方寸的画面上竟有2480处笔画线条,所以必须用一根毫毛作笔尖的画笔绘制,以致许多微型图像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在色彩上多以彩绘为主,形成五彩缤纷的效果;也有少量单色画,在大红或黑底上用金、珊瑚颜料单线构成,自然平朴,庄重淡雅。《彩绘大观》在充分采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应用了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技法,并大胆吸收了西洋画的技法,多处运用透视、明暗关系和写实的手法表现物象,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突破了唐卡几百年来只用固定套路和单线平涂的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特殊的绘画颜料
《彩绘大观》全部使用纯天然的绘画颜料,如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珍贵矿物质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名贵植物精心配置而成。唐卡按使用材料分为效唐(彩绘)、赛唐(金唐卡)、纳唐(玄画)、玛尔唐(红唐卡)等。底色涂金,以白粘土、朱砂勾画称作金唐卡;底色用珊瑚涂红,然后用纯金粉勾画而成,叫作红画;以黑色为底,用白粘土、朱砂绘画,称作玄画。长卷中用纯金粉的数量是惊人的,有的整幅画用金粉构线,有的大面积涂金,形成金碧辉煌的效果。用珊瑚、玛瑙、珍珠绘制的画面,纯真而高贵,鲜明而剔透,其他任何颜料都无法比拟。绘制唐卡常见的色彩为白、蓝、绿、黄、红五色,白色表示和平,蓝色表示忿怒,绿色表示考验,黄色表示智慧,红色表示力量。长卷配置的颜料更有独到之处,白色闪亮透骨,蓝色如宝石般熠熠生辉,绿色鲜翠欲滴,黄色煌煌耀眼,红色如火焰般跳动过目不忘。用名贵颜料绘制唐卡是传统绘画法度的需要,也反映了藏民族对神圣的绘画艺术、绘画内容、绘画事业的无比尊重,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属罕见。由于色彩纯真珍稀,艳丽自然,整幅画卷绚丽光彩,灿烂辉煌,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保护得当,可以永不褪色。
五、众多绘画风格的统一
在漫长的历史中,绘制唐卡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席岗派、曼塘派、钦则派、噶玛嘎日派等。席岗派的特点是骨骼线条柔和,体态威严,服饰朴素轻盈,丹青二色为背景基调,色泽鲜艳明亮,笔法细腻,画面衬以浓郁的民族装饰图案,极符合藏民族的审美情趣;曼塘派的特点是文相丰满圆润、姿态尊严,天女相目细眉秀、面如蛋形、口鼻小巧,怒神富态威猛,以山水花卉为背景,极富感染力;钦则派的特点是神佛造型以文静见长,天女形象多显娇美柔和之态,体态轻盈优雅,线条流畅,飘逸多姿,威猛之相面部肌肉和色泽质感强,体态凶猛可怖;噶玛嘎日派的特点是充分吸收汉族工笔画的手法来塑形象和渲染背景。这些流派不仅表现着各自的绘画风格,也代表着藏传佛教中诸如宁玛派、萨迎派、噶举派、格鲁派、噶当派以及苯教等各教派的教义规程。多少年来,各教派各流派互不来往,各自为阵,封锁技艺,闭门发展,甚至还出现相互攻击和低毁。这次绘制《彩绘大观》,把各方面的人士、艺人请到一起,共商大计,共绘宏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幅长卷把各教派、流派团结在一起,解开了数百年不合的疙瘩,众多精英汇聚一堂,共同创造藏民族的辉煌艺术。600多米的长卷,各个局部反映出不同画派在构图、用笔、着色等方面鲜明的个性,有时各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甚至在一幅画里几个派别的风格同时出现。综观长卷,整体上保持着情节连贯、画面生动、图案艳丽、艺术协调、相得益彰、融会贯通的唐卡风韵。在同一幅画面上,不同风格融为一体,在中外绘画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
六、众多艺人参与绘制
绘制唐卡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一般一幅唐卡绘制需几十天,几个月;根据供奉者的需要,质量上乘的唐卡,要用一两年时间。《彩绘大观》如此巨篇,如果只有一个人绘制就需要500年时间。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请更多绘画艺人参与。从1995年至1999年的5年时间里,经主创人员宗者拉杰先生精心组织,由来自青海各地以及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300多位藏画高手参与绘制,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来岁,最长的已八十多岁;在民族上,藏族是主体,也有蒙古族、土族、汉族等。过去艺人们师徒相承、父子相承、家庭作坊、分散制作,全都是绘制小型唐卡,他们依照蓝本、遵照法度,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完成绘制任务。这次各路高手云聚一堂,各派画师济济相逢,来参加藏族绘画史上的一次壮举。艺人们舍弃偏见、畅开心扉、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全身投入,按照总设计师的调度,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每一幅画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通过绘画又培养了一批新的绘画人才。各路英雄参加大会战,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才智、高超的技艺、崇高的精神,把唐卡绘画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唐卡长卷也成为众多艺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七、严谨的创作态度
《彩绘大观》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工程,二十年来,作为总设计师和主创人员的宗者拉杰先生始终抱着严肃认真,为历史负责、为藏民族负责的态度。首先组成由绘画大师们参加的创作委员会,聘请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为顾问,组成顾问委员会,严把作品质量关;其次深入调查研究宗者拉杰先生多次带领文字、摄影摄像人员到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藏区搜集资料、查看实物,调查事物、征求意见,行程几万公里,在藏区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搜集到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长卷从一开始搞设计,到构草图、撰说明、绘作品的全过程,始终遵循既尊重历史又不断创新的原则,多次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来给作品把脉,向著名活佛、高僧大德征求意见;画师们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群策群力、各抒己见,加之各种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印证,使作品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由于创作者们严谨而科学的态度,作品迎得藏族人民的普遍认同,受到领导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因而也就有了可信性、权威性,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1999年9月,《彩绘大观》绘制完成后,在黄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隆务镇举行首展,2000年2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展出,同年4月和2001年两次在北京展出,每次展出都引起轰动,观众纷纷留言,盛赞画卷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枝奇葩,是藏族人民天才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后,长卷又两次出访到韩国展出,向国外展示了《彩绘大观》的风采,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999年12月3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给《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证书,确认了这一藏画艺术的高峰地位。
参考资料
藏族文化.达斡尔文化网.2014-03-2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6 02:51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