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013年02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形势
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
一、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
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三、是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
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
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
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
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
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四、是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专家认为,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遭遇,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必须认清形势,全面应对。J063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老年人口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少儿人口
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
存在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根据报告,我国老龄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瞄准机制”欠缺、政府定位不清的问题。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大部分却是健康和经济收入条件较好的老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三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年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护理型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为主,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失能风险”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分重要,同时,长期照顾的商业保险也正在推进,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此类保险快速发展。
党俊武表示,我国现有的失独家庭约为100万,同时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
针对失独老年人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有担当,首先靠制度安排,如果是低龄健康的失独老人,主要是解决精神孤独问题;如果失独老人,再遇到老年失能,问题就比较复杂,应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养老长期照顾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津贴和社会慈善几个方面入手。
同时,要靠服务体系,在解决服务费用的前提上,更要解决服务质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8:01
目录
概述
形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