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印学研究日益深入,篆刻艺术日渐精进。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学术属性来看,印学并不是一门显学,似乎远离功名利禄。然而,方寸印间,气象万千;枣栗之地,学问精邃,因而印学又是一门绝学。韩天衡和数位当代中青年印学精英一起,历时十五个春秋编撰著述,尔后由其对近300万字的篇幅进行统稿调整,从而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又一空白。西泠印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如期出版《中国篆刻大辞典》,以纪念中国印学史上这一空前的盛事。《中国篆刻大辞典》旨在勾勒中国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中国篆刻艺术的实践与理论,力图向学术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书中释文多依据第一手资料撰成,颇多新意和创获;不少内容和图片系首次披露,为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全书分为名词术语、印人、印谱、论著、名印、流派社团报刊、印材、器具八大类,共计8200多条词目,配有印人肖像、书影、印蜕、印钮、印石、碑帖、拓片等图例1900余幅,融史料、资料、谱系、考证、鉴赏、品评、技艺、材质等为一炉,涵盖了印学各个门类和分支,囊括了篆刻的主体系统和流派。名词、术语翔实具体、分门别类,从印体、印制、印式到印别、印钮、印文,从字法、章法、刀法到印格、印款、印品等,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既引经据典,又客观评述。
《中国篆刻大辞典》体制宏大、词目博约,探幽析微、拾遗补缺,表述精当、释义准确,既有理论性、学术性、艺术性、权威性,又有技法性、实用性和收藏性。全书以宏观性的审视,追根溯源于浩瀚悠久的印学之海;又以微观性的考查,查究纷繁复杂的印艺之苑。特别可贵的是韩天衡在编撰原则上,强调力争用第一手资料来查证评述,尽力避免翻录传抄、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其编撰体现了一种先进的人文精神,即在尊重前人、精研传统的同时,又不囿旧说、阐发新义,从而折射出鲜明的当代意识。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
西泠印社副社长、海上印社副社长兼艺委会主任、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
上海中国画院顾问、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
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