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是中国邮政为弘扬
中国篆刻文化于2022年8月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共4枚,志号为2022-16。
中国篆刻是由
书法(主要是
篆书)和
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的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代
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
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明清时期,文人篆刻开始兴盛,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明清之前印章的材质主要是铜、玉、金等,工艺以凿、铸为主。明清以后篆刻艺术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材为主要载体,它强调刀法、章法、篆法,突出篆刻家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中国篆刻既可作为艺术作品独立欣赏,又广泛应用于书画创作、金石题跋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2009年,中国篆刻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战国·外司炉鍴”,铜印,通高9.5厘米,为战国时期燕国官印,有观点认为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官印,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秦·宜阳津印”,铜印,印面纵横各2.3厘米,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藏于
上海博物馆;“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边长2.4厘米,高2厘米,为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朔宁王为其母亲镌刻,藏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唐·中书省之印”,铜印,印面5.7×5.6厘米,通高3.9厘米,为唐代中央官署官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22年8月5日9点18分,为弘扬邮票文化和篆刻文化,进一步提升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
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御碑亭,中国邮政镇江市分公司、镇江文广旅局联合中泠印社、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共同举办《中国篆刻》特种邮票首发暨中泠印社成立35周年纪念活动;同日,《中国篆刻》特种邮票在
西泠印社孤山社址首发亮相。
《中国篆刻》邮票第一图展现了战国时代的外司炉鍴,第二图展现了秦朝的宜阳津印,第三图展现了汉朝的朔宁王太后玺,第四图展现了唐朝的中书省之印。其中,第一图最上方为外司炉鍴印章,印蜕、印面分居下方左右两侧;第二、三、四图中宜阳津印、朔宁王太后玺、中书省之印的印章、印蜕、印面在票面从上至下依次排列。
《中国篆刻》邮票票幅采用竖长票型,“三段式”设计,全方位展示了篆刻作品印章、印蜕、印面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采用古朴淡雅的宣纸色为背景,视觉层次立体,画面细节丰富,突出了中国篆刻艺术悠远浓厚的文化韵味。印章实物承载着篆刻厚重的历史,置于票面最上;印蜕鲜艳的红色呈现主体画面,位居中间;最下方是印面。票面图形排布疏密有致,营造了通透的空间感。选定的四枚邮票图案,分别表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四个篆刻作品——战国外司炉鍴、秦代宜阳津印、汉代朔宁王太后玺及唐代中书省之印,四方印章分别作为当时篆刻文化的经典代表,勾勒出篆刻发展前期的历史脉络。票面设计采用了偏黄的暖色调,左右以金色衬托印章图形,力图彰显印章作为权力、富贵象征的社会属性及其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份量,将篆刻的传统审美和中国汉字之美展现给邮迷,让大众感受到中国篆刻的真正魅力。邮票版式一特别增加三维浮雕击凸工艺,将印章立体化以突出篆刻艺术特点,实现了邮票印制工艺和篆刻艺术的完美结合。邮票版式二采用防伪手工宣纸,画面古朴典雅,在无声润物中传承中华文化,于方寸之间展现传统篆刻艺术瑰宝。
《中国篆刻》邮票以它特有的文化特色,展示了中国篆刻的魅力,同时也传承了几千年文化典范。《中国篆刻》特种邮票发行,是印文化和邮文化的再次结缘,是集邮人的喜事和乐事,也是篆刻人的荣耀,将中国千年篆刻艺术浓缩于方寸之上,传向四海八方,成为民族恒久的记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中国篆刻特种邮票首发,对整个印学界和集邮界,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喜讯。邮票第一次作为载体,承载古玺印和篆刻艺术,对于当代印学史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振奋的事情。”(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陈振濂评)
“《中国篆刻》特种邮票通过邮票文化与篆刻文化的碰撞、邮政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展示了焦山碑林碑刻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在金石与书法的流动间带给全国的集邮爱好者们崭新的文化盛宴。文化带来交流与进步,促进着社会的发展。镇江的碑刻文化与篆刻艺术在这一方方小小的邮票间绽放出新的活力,展示着镇江独特的文化名片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评)
作为金石篆刻杰出代表的西泠印社,以《中国篆刻》特种邮票首发仪式为契机,与中国邮政建立更广泛、更紧密的文化艺术领域产业合作,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