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科普网站
中国科普博览是一个综合性的以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大型科普网站。
简介
它利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专业研究所为依托,并扩散到全国一些著名的科研机构、科普机构,系统采集全国各具特色的科普信息,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将每一类科普信息重新编写脚本并组织整理成虚拟科普博物馆与科普专题,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络对外发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网站特色
知识的系统性:每一个博物馆或专题都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知识的科学性:本网只宣传科学真理,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
知识的权威性:每一个博物馆或专题都由该领域资深专家亲自编写脚本,保证知识的权威性。
表述的通俗性与趣味性:总是从一些有趣的故事与现象说起,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字由浅入深展开论述,揭开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并配有大量的动画与图片。
大事记
2004年12月22日,中国科普博览直播路甬祥院长的报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拉开了网络直播科学报告的序幕。
2004年11月25日,中国科普博览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开通WEBCAM,公众通过互联网可以远程控制设在卧龙的摄像头进行大熊猫观测,开创了网络科学传播的崭新形式。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科普博览成立五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2004年8月,中国科普博览与美国芝麻工作室就引进“我爱科学”系列科普节目正式签约。
2004年8月26日,在中国科普博览和其它单位的共同倡导下,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在北京成立。
2004年6月,中国科普博览主办的电子杂志“科学无限”突破5万用户。
2004年5月18日,中国科普博览成功举办了“网络环境下的科普:创新与合作”高级研讨会。
截止2004年5月10日,中国科普博览累计建设了60个中文虚拟博物馆,10个英文虚拟博物馆。
2004年2月20日,由网络文明工程委员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优秀文化网站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普博览是获奖的15家网站中唯一的综合性科普网站。
2004年1月17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在参观中国科学院创新成就展时,对中国科普博览的开拓性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2003年11月,中国科普博览代表团访问美国。双方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利用网络进行科学教育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确定在网络科普资源、科学教育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的共建共享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详细内容
2002年4月,中国科普博览北美镜像开通。
2002年1月,中国科普博览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十五’信息化建设专项”重点项目“中国科普博览系统”项目正式启动。
2001年12月1日,中国科普博览完成第二次改版,新的视觉形象(VI)开始应用,网站结构实现从虚拟博物馆到六大展区的跨越,使网站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2001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美国Texas A&M大学就中国科普博览的合作正式签约。 详细内容
2001年3月,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中国科普博览科普代表团一行十一人对美国华盛顿特区新泽西德克萨斯旧金山等地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访问。 详细内容
2000年11月7日, 美国科普代表团一行十人访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双方就共同建设网上虚拟博物馆及共享科普信息资源等进行了广泛交流。
2000年11月5日-9日,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在北京召开,阎保平主任的报告“中国科普网络的现状与未来”引起强烈反响,并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
2000年4月1日,中国科普博览与番薯藤公司合作在台湾开通第一个镜像站点。
2000年4月1日,中国科普博览完成第一次改版,虚拟博物馆的理念走向成熟。
1999年10月25日,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开通。路甬祥、师昌绪等欣然担任中国科普博览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奇妙的网上博物馆”对中国科普博览予以极高评价。
顾问委员
路甬祥
1942年4月28日生。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浙江慈溪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1年获德国亚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新原理,并应用于先导流量和压力控制器件,将此技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使大流量和高压领域内的稳态和动态控制精度获得量级性的提高。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机-电-液-体插装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于阀控、泵控和液压马达等控制,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及工程系统。该技术被认为是80年代以来电液控制技术重大进展之一。主持开发研究相应的CAD、CAT支撑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许多工业部门。
师昌绪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河北徐水人。1945年获西北工学院学士学位。1948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密苏里矿冶学院和欧特丹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开发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所研制的铁锰铝系奥氏体钢,适用于耐热、无磁与低温材料,具有开创性。多次参加或主持制订中国有关冶金材料、材料科学、新材料科技发展规划,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中心的立项及评估工作。
王绶琯
天文学家。1923年1月15日生。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王绶琯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观测研究领域,并较有成效地予以推进,也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石玉林
1936年1月2日生。福建省长乐县人。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中国科学院长期从事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的研究,领导过多种项目的多学科综合考察队,主持过多个全国性的重要课题,作出重要贡献,取得瞩目成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中科院等部委级的科技进步 奖特等奖一项、一、二等奖各二项、三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并被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被中国科学院授予第一届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队长; 综考会常务副主任;综考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任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资源与农业发展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中国国家工程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陈宜瑜
1944年4月22日生。动物学家。福建仙游人。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对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发现了5个新属30多个新种,对鲤亚目科间和平鳍鳅科科下类群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并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通过对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证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以后曾经历过3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并推测了3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于解释云贵高原某些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的进化模式,及边域快速成种的实例;进行了渔业——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和一系列科学试验示范,在洪湖建立了兼顾调蓄、渔业、灌溉的养殖新模式。
胡启恒
1934年6月生。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专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汪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专家顾问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自1957年起在国防部第五研院、航天部、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工作,从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863一等奖等多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48)等。已出版《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应用》、《灵镜(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和应用》等专著。
曾庆存
1935年5月4日生。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广东阳江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61年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后又深入研究了非线性计算稳定性理论和完全能量守恒格式的构造,在数值天气预报、大气和海洋环流,气候预测、河湖沉积、大气污染等数值模拟中广泛应用,并创立了计算地球流体力学;建立了严谨的大气运动的地转适应过程和演变过程理论,发展了波包动力学,并解决一些地球流体力学方程解的适定性等基本问题;发展了大气遥感理论,提出“最佳信息层理论”和可靠的通道选择方法等;提出“自然控制论”,对自然环境的自控过程及其人工调控的研究提供统一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资料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8 13:51
目录
概述
简介
网站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