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Wuhan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筹建于1956年,于1958年正式成立,其中光谷园区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九峰一路201号,磨山园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洪山区鲁磨路特1号,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30日,武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同意武汉植物园收购磨山地区土地;11月12日,武汉植物园筹委会接收东湖磨山植物园,植物园筹备处设东湖磨山。
1958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12次常务会议批准,武汉植物园筹委会授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1963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华南植物所武汉植物园。
1972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值物园改名为湖北省植物研究所,归属于湖北省领导。
1978年6月22日,湖北省植物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属地师级单位;12月18日,湖北省植物研究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为武汉植物研究所附属机构。
200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08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
2010年3月10日,武汉植物园实验温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园区布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光谷园区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南临九峰一路,东至光谷八路,西临九峰溪,面积为1103亩,功能定位以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为主。 磨山园区坐落于东湖之滨、磨山南麓,面积为886亩,建有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专类园、华中最大的野生果树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专类园、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等17个特色专类园。
植物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收集收集保育植物1.3万种(含品种),其中华中特有植物566种,中国特有植物34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7种(一级48种,二级309种)。
主要景点
常绿针叶林
武汉植物园常绿针叶林主要是马尾松林,位于植物园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马尾松林是中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大的森林群落,也是该区域海拔1000米以下常见典型森林群落类型。
三峡植物区
三峡植物区建成于2005年,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该区以展示和保存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为主,其中三峡特有植物50余种,如疏花水柏枝、秋花柳、宜昌黄杨、中华蚊母、小叶蚊母、瑞香、绵枣儿等,典型植物群落5个。该区为三峡库区消涨带耐水淹植物提供了安身之所,也体现出植物学家在应对三峡工程对地区环境影响的努力。
杜鹃园
杜鹃园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收集展示杜鹃原种12个,各类品种100余个。杜鹃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1年从利川毛坝引种的“野生杜鹃王”鹿角杜鹃,高达4.5米,同时有早春独树一帜的满山红桩景,稀有黄花色的羊踯躅。
花境大道
花境大道始建于2012年,后不断延伸和扩建,拥有面积约3500平方米,位于全园的中轴线上。东起蔷薇园,西至标本馆,全长约500多米。毗连水生植物区、山茶园、木兰园、松柏园、三峡消涨带等专类园区,共栽培植物400余种(含品种)。
月季园
月季园经过多年的景观优化,展示面积为1500平方米,主要环绕在荷花睡莲品种展示区周边而建,另在野果园、药园等全园呈点状分布。园区栽培保育的月季种类有大花香水月季系列、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共计200余个品种7000余株。月季园将不同类型的月季组团栽种,同时与廊架、拱门、墙体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
(注:该词条仅介绍部分主要景点,其他景点介绍详见)
所获荣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曾被评为全国科研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湖北省和武汉市级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禁毒科普教育基地。
2002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被授予“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
2011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批组建“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湿地生态恢复与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基地”。
2015年1月,武汉植物园荣获首届“武汉旅游知名品牌”荣誉称号。
2016年3月,武汉植物园荣获中科院体育协会颁发的“第四届全民建身日活动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2018年7月2日,武汉植物园科普视频“植物寻香记”入选“2018全国100部优秀科普微视频”。
2019年12月6日,武汉植物园获中国科学院2019年工会工作创新奖。
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学教育中心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文化传统
科学研究
研究平台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经过几代科研人员持续开展的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已成为全球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程度最高、基因型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圃。圃内保存66种猕猴桃属植物(含变种、变型)的1200余份资源,栽培品种(系)120个。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建有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国家荚蒾属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猕猴桃产业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丹江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部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消落区生态环境监测站、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特色资源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质猕猴桃高效生物育种及加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较完善的科学研究平台体系。
2019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胡光万研究团队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发现爵床属珍稀植物塔那拉爵床。
2022年,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分库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合作研究并发表了新物种三峡白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多种植物方面有深入研究,获得多项专利:
1.一种环保轻便型喷雾机(专利号:ZL 200920087094.5,傅金民) 。
2.一种植物小桐子杀虫剂的制备方法(专利号: ZL 200810048161.2, 袁晓、袁萍) 。
3.一种环形猕猴桃花粉勺拨撒器(专利号: ZL 200920086766.0,徐丽云、 黄宏文、钟彩虹、王圣梅) 。
4.板栗育苗的方法(专利号:ZL 200810046752.6,程中平、陈旭中、黄汉全)。
《
植物科学学报》(原《武汉植物学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湖北省植物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还出版专著《中国荚蒾属植物资源》,发表论文3篇。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设有植物学、生态学2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与医药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拥有导师60余人,在读研究生人数260余人(含留学生60余人)。
交流活动
2010年4月23日,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Susan E.Gardiner来武汉植物园进行合作研究。
2010年5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WHBG)与肯尼亚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技术大学(JKUAT)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正式签署东非植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同月25日,第三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植物园召开。
2023年8月4至13日,2022-2023学年青少年科技竞赛优秀学生发展支撑行动·生态环保营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举办。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承办,来自湖北10所高中的15名青少年科技竞赛优秀学生参与活动。
2023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普开放中心组织团队走进武汉市汉阳钟家村实验小学,开展“智慧百草进讲堂,体验活动趣味多”教师培训活动。
合作交流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肯尼亚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并于2007年举办了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科教机构获批建设,是中园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已成为中非科教合作及科技援外的示范基地。
现任领导
贺锋:武汉植物园纪委书记。
组织机构
据2023年9月植物园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下设7个职能部门。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光谷园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九峰一路201号,磨山园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特1号。
开放时间
售票时间:8:00~17:00
门票信息
全价票:35元/人
半价票:17元/人
2020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5年内对援鄂医疗队员免
门票。
交通路线
乘坐401、402、625、413路公交车至武汉植物园下车即到。
乘坐
武汉地铁2号线至
光谷广场站换乘401、625路公交车至武汉植物园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