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简称“地星学院”)创立于1978年,经历了地学教研室、地学部、地球科学学院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地球科学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基地。地星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下设二十一个教研室,聘任的任课教师200余人。多年来,共有600多名兼职教授在地星学院任教,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余名。现任院长底青云院士,副院长魏勇研究员、周元泽教授。
办学历史
地学教研室的创立
1978 年科学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邓小平同志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庄严宣布:“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1978 年3 月1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国内最早的一所研究生院,院址设在当时的北京林学院。当年6 月15 日国家计委《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划任务书的批复》同意的建设方案中,研究生院的规模为研究生1000 人,教职工300 人。
开学典礼是一个学校作为实体运作的标志。1978 年10 月9 日开学,10 月14 日,首届研究生883 人参加了在北京语言学院(原矿业学院)礼堂举行的盛大开学典礼。许多研究生仍记着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同志到会做了重要讲话。这些首届研究生铁肩担道义,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崭新征途。其中130 位首届地学研究生,是改革开放地学口研究生教育的火种,是40 年之后今天有3.7 万余名地学研究生规模的拓荒者。
1978 年9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由张文佑院士主持、叶笃正先生和吴传钧先生协助的地学部,协调管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9 个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地学部成立伊始,三位大师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组织开展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员聘请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等工作。与此同时,他们还亲自出马上课,在实践中体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1981 年5 月,研究生院从肖庄北京林学院搬迁到玉泉路原中科大校园。1981 年6 月3 日,成立地学教研室,具体组织教学活动。
地学部的发展与建设
1986 年之后,研究生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影响也不断扩大。1987 年12 月15 日,在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地学教学部,替代了1978 年组成的地学部和之后的地学教研室。
地学部以培养京内各所研究生为主,逐步扩大到京外许多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为主扩大到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国家环保局、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委所属研究院所。由原来的7 个研究所到最多时达37 个研究所,增加的研究生达3 倍多。
2001 年5 月22 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举行了挂牌仪式。之后,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2002 年9 月9 日,地学部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为研究生院最早成立的三家学院之一。当年聘请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任地学院院长,并建立了地球系统科学中心。
2000 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到2003 年全校招生3053 人,地学院占753 人。2004 年4月13 日,地学院中的地理、遥感和环境等相关学科分出,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在地学院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实验室成立于2003 年,是地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教授创建和领导。2010 年12 月30 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文,将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正式纳入院重点实验室系列,并于2011 年1 月20 日揭牌开始正式运行。该实验室是我国首家致力于计算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科教融合新征程
2012 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2012 年9 月,朱日祥院士任地学院院长。
2013 年12 月,在丁仲礼校长的领导下,国科大开启了科教融合办学新体制,成立了科教融合学院。其中,地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地质与地球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协办。
在科教融合学院的领导下,作为国科大三个试点学院之一,地学院在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入新的阶段。朱日祥院长和吴福元副院长直接领导并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成立了22 个教研室。新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及前沿系列讲座等。该课程体系于2014 年6 月完成,并于当年9 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地学院的课程体系已基本趋于完善。
2017 年,国科大正式启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科教融合3.0 版。该年度地学院引进6 名院士(吴新智、张弥曼、邱占祥、陈运泰、刘嘉麒、翟明国)和一名杰青(张毅刚),极大地增强了地学院科研教学人才队伍的水平。同年,地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四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B+。这些评估结果,为地学院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由于这些成绩,2017 年地学院被评为国科大先进集体。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7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6人,教授23人,副教授17人,讲师6人,行政管理支撑人员9人,博士后15人。其中,杰出青年3人,优秀青年1人。
学科建设
作为国科大的重要基础学院,地星学院覆盖研究生教育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星科学等六个一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承担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所属院所20个培养单位的研究生集中教学任务。每年有近800名研究生在地星学院集中学习。
招生规模
地星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78级6个研究所(大气所、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古脊椎所、地理所、综考会)130名在校注册研究生,到2022年,参加集中教学在校生有近800人,涵盖20个研究所。课程开设量由1978~1979学年的7门课程到现今约160门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地球科学所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人才培养
四十余年来,地星学院和相关研究所携手培养地学人才4万余名,其中两院院士39名,副部级及以上领导人7名,教授、研究员数千人,他们为国家的伟大复兴事业在科技创新与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
地学院校部专任教师在研项目160 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
行政领导
院长:底青云
副院长:魏勇
党委书记、副院长:周元泽
党委副书记:于立业
学术委员会
主 任:石耀霖
副主任:底青云 魏 勇 周元泽
荣誉委员:朱日祥 吴福元
委 员(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秘 书:李忠海
教学委员会
主 任:底青云
副主任:魏 勇 周元泽 柴育成
委 员(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张子占 章文波 周元泽 朱 敏 兰 俊(代)
秘 书:王 甜
机构设置
党委组成
党委书记:周元泽
党委副书记:于立业
党委委员:马麦宁、张玉修、刘蒙蒙、李忠海张怀
党委组织员:张琳鑫
党支部:教工党支部(1个)、高年级党支部(3个)、集中教学学生党支部(14个)
教育管理
办公室主任/院党委副书记:于立业
招生与培养主管:游海涛
高压中心业务主管:曹阳
工会
工会小组长:孙艳琦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3 17:47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