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共产党人、国外归来的留日留苏学生及其他进步人士纷纷来到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和社会科学运动,使上海成为全国新的文化运动中心。为了加强党对革命文化工作的领导,192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由潘汉年同志负责,文委成立之后,即开始着手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筹建。1930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社联”),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纲领》,明确“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运动为宗旨”,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革命力量。
历史沿革
1930年5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中国社联)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宣告成立。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中国社联同左联等左翼文化团体并肩作战,坚持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社联成立之初,就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社联纲领明确规定其主要任务是:一、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及国际经济政治,促进中国革命。二、研究并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它普及于一般。三、严厉地驳斥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如民族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及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如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及机会主义。四、有系统地领导中国的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发展,扩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五、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是限于理论的研究,无疑地应该努力参加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际斗争,在目前要积极争取言论、出版、思想、集会等等的自由……。
很显然,与一般的学术研究组织不同,中国社联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行动团体、革命组织。中国社联人数不多,成立时只有盟员四十多人,最多时也不过千余人。在党的领导下,社联一开始就对自身地位与使命有着高度自觉,在实际活动中也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在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社联大量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宣传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为开辟宣传阵地,社联先后创办或合办过近40种报刊进行宣传,往往刚出一两期就被查封,但屡封屡出。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分析中国及国际的政治经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方面,社联都挺立在时代的最前列。在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方面,社联发起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等一系列论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严厉驳斥各种错误思潮、反动言论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歪曲,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对思想理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社联开办学校和补习班,在上海各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教育培养青年;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明确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斗争”的口号,开展社会科学大众化的活动,编写通俗的哲学社会科学小册子,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社联有力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形成。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但马克思主义著作尚未系统译成中文。社联先驱者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哥达纲领批判》《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为进步的社会科学家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带来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
在社联大力推动下,中国兴起了一股生机勃发的马克思主义“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社联推出了一大批由社联盟员撰著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著作,影响较大,包括邓初民的《政治科学大纲》《新政治学》,杜国庠与柯柏年合编的《新经济学辞典》《新术语辞典》,张如心的《无产阶级的哲学》《辩证法概论》,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新哲学论集》,何干之的《中国经济读本》等。这些著作不仅致力于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现实,赋予了社会科学与中国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的优秀品质。同时,这些著作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主要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概念等方面也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础。
社联紧紧团结党内外的一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最大范围地凝聚了一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范式的学者群体,其中的骨干就包括哲学家彭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沈志远,哲学家杜国庠,经济学家王学文,经济学家许涤新,政治学家邓初民,社会学家李剑华,法学家和哲学家何思敬,哲学家艾思奇,历史学家胡绳等。这批历经“新兴社会科学运动”锻炼的社科理论家,对社会科学事业及其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评价
中国社联在短短六年的活动时间里,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现实的革命斗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奠定基础。在中共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社联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历史功绩和历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启示。
一是要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迄今已取得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当年,社联前辈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科学阐明中国社会性质、加深理解国情、明确革命任务作出重大理论贡献,为党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前途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理论,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要凝聚社科界的智慧,着力开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着力推动新思想的大众化、普及化传播,充分展现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
二是要接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在白色恐怖包围的环境里,中国社联开拓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为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社联所凝聚的社会科学家群体,掌握并运用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大大提升了学科理论的体系化构建能力,从而初步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的阶段性探索和贡献。接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基本原则,坚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概括出有学理性的新规律。
三是要发扬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优良传统。中国社联的理论活动,充分体现了勇于面向革命斗争实际的特点,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并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地担负起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当前,在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智库研究提供更高质量、更大力度的智力支撑。要发挥社科理论界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优势,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着力推出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