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寺考古
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
中国石窟寺考古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即根据上述著录调查了一部分重要石窟,如日本人伊东忠太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1902),法国人E..沙畹调查洛阳龙门石窟(1907)。不少外国人的调查,往往伴随着掠夺、破坏,德国人A.von勒科克在新疆拜城、 库车、吐鲁番诸石窟的盗掘遗物、剥离壁画(1904~1912),英国的A.斯坦因(1907、1914)、法国人伯希和(1908)和日本大谷考察队(1911~1914)等对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重要文书和工艺品的骗取劫夺,日本人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1933)和美国人对龙门石窟(1934)的肢解石雕、凿毁造像是其中最突出的几起。
石窟介绍
Zhongguo shikusi kaogu
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故常有千佛洞之称。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见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组织的云冈调查班,对云冈石窟强行调查、摄影、测绘长达6年之久(1941~1946)。中国有组织的调查工作始于30年代,1930~193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新疆石窟,1935年北平研究院记录响堂山石窟,是较重要的两项。40年代不少学者和美术机构注意了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境内的石窟,特别是对敦煌石窟的调查、实测和临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石窟遗迹得到应有的重视,各地对现存石窟都开展了调查和记录工作,重新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重要窟龛。自50年代以来,石窟寺的考古研究逐渐展开:对一些石窟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进行排年分期;发掘了重要石窟的窟前遗址,为恢复某些石窟的历史面貌增加了新资料;对石窟组合关系的探索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
其他信息
中国的石窟可分7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罗汉窟);⑦小型禅窟成组的禅窟群。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3大地区。
新疆地区 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3区:①古龟兹区。在今库车、拜城一带。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境内的克孜尔朵哈石窟、库木吐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开凿最早,大约开凿于3世纪,4~5世纪是其盛期,最晚的洞窟大约属于8世纪。其他3处,开凿的时间都比克孜尔晚,衰落的时间可能迟到11世纪。②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一带。开凿时间约在5世纪以后。③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主要石窟有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早期石窟约开凿在5世纪。柏孜克里克主要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有可能迟到13世纪。
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和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焉耆、吐鲁番一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径用土坯砌建的洞窟。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绘塑内容,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6世纪出现了千佛。8世纪以来,中原北方地区盛行的阿弥陀和阿弥陀净土以及其他净土,还有一些密教形象,都逐渐传播到这里,壁画布局和绘画技法也较显著地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
中原北方地区 ;指新疆以东、黄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可细分为4区:
①河西区。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石窟。其中延续时间长、洞窟数量多的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莫高窟以东的重要石窟有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这几处石窟除榆林窟外,都还保存5~6世纪的遗迹。武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历史上有名的凉州石窟的遗迹。②甘宁黄河以东区。主要石窟有永靖炳灵寺石窟、 天水麦积崖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平定川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固原、庆阳石窟始凿于6世纪;永靖、天水石窟始凿于5世纪,其中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无量寿佛龛有420年题记,是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处。③陕西区。少数窟龛开凿于6世纪,主要石窟都开凿于6世纪以后,如7世纪开凿的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洞石窟,8世纪开凿的富县石泓寺石窟,11~12世纪开凿的黄陵万佛寺石窟、延安万佛洞石窟和志丹城台石窟等。陕西区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④ 晋豫及其以东区。以 5~6世纪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重要石窟有6世纪中期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开凿的太原天龙山石窟。此外,5~6世纪开凿的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和7世纪初开凿的安阳宝山石窟,也都与上述这批主流石窟有密切关系。晋豫及其以东地区石窟的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逐步东方化的具体过程,因此,这个地区石窟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区开凿较晚的石窟,还有6~8世纪开凿的益都云门山石窟、驼山石窟,11世纪开凿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前后昭庙石窟,13~14世纪开凿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窟石窟和15~16世纪开凿的平顺宝岩寺石窟。
中原北方石窟中,河西和甘宁黄河以东两区多塑像壁画,陕西、晋豫及其以东两区多雕刻。4区除个别石窟外,多杂有摩崖龛像。中原北方窟龛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区分为4大期:
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凿石窟的盛期。多大像窟、 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惟像, 其次有本生、 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和观世音、骑象的普贤等出现较晚。第二期即7~8世纪,主要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较晚出现佛坛窟。除释迦造像外,阿弥陀、弥勒、药师等净土图像和观世音像逐渐复杂起来,出现了地藏像,密教形象也开始盛行。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凿渐趋衰落,石窟形制摹拟地上佛殿的情况日益显著,佛坛后面凿出了背屏,窟前接建木构堂阁的作法开始流行。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佛龛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文殊似乎受到更多的重视,敦煌莫高窟和富县石泓寺石窟都出现了“文殊窟”。对观世音的崇奉更为普遍,许多地点出现了观世音的各种变相。天王的形象也在这个阶段逐渐盛行。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开凿石窟的地点愈来愈少。造像题材除前期习见者外,罗汉群像逐渐盛行,还出现了罗汉群像与佛传结合的场面。出现了布袋和尚。儒释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庆阳平定川石窟中1095年雕造的“三教诸佛”,是现知中原北方地区这类题材的最早实例。13世纪太原龙山开凿了全真道教石窟。13~14世纪莫高窟、榆林窟开凿了西藏嘛教的“秘密堂”。16世纪初开凿的平顺宝岩寺石窟出现了水陆道场的连续浮雕,这里有的洞窟内外全部雕出了仿木结构,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南方地区 ;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凿于5~6世纪之际的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新昌剡溪大佛,原都前接木构殿阁。广元一带 6世纪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有少量的塔庙窟。这时期的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自8世纪以后,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西藏嘛教形象。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凿于10~14世纪,13世纪末以前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13世纪以后多雕西藏嘛教形象。开凿于 9~13世纪的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都是佛殿窟,9世纪主要造像有弥勒和阿弥陀,10世纪以后主要造像有观世音、毗沙门天王和密教的八大明王,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吐峪沟石窟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1月11日正式公布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包括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在内的6项考古新发现入选。
吐峪沟石窟寺遗址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
初步推断石窟始凿于约公元五世纪,沿用至公元十三世纪,其间经历过数次扩建、改建、封闭和维修加固。
去年3至5月及10至12月,为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危岩加固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合作,对吐峪沟东区、西区北部石窟和一处地面佛寺等进行发掘。
发掘资料显示,此次新发现的沟东、沟西两区均为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窟群组合,层楼式的布局,包括礼拜窟、禅窟、僧房窟,而三面壁均有壁画,风格与河西、于阗等地明显不同,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包括多种文字,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和古书注本等。
考古专家认为,本次发掘为研究吐峪沟石窟群始凿年代以及洞窟开凿的先后次第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宝贵线索。
入选去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其他项目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广东汕头市“南澳1号”明代沉船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05:46
目录
概述
石窟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