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CSBME)成立于1980年,是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是由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活动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及相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发展历史
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
1985年1月24至26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委员代表大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
1986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加入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
1994年11月6至8日,在南京召开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
2004年4月22至25日,在武汉召开了中围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2008年4月22至25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
2010年12月3至4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12年12月2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
2015年12月4至6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大会。
2016年11月3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九届二次理事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2019年6月2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IEEE限制正常学术交流事件的郑重声明。
2021年5月14至16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十届四次常务理事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助推创新医疗器械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12月3日,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特色一流学会拟支持学会名单,拟支持金额为95万元。
2023年12月28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开幕式还举行了2022-2023年度“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颁奖仪式 。
2024年9月20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202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BME2024)在深圳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首届会士证书颁发仪式,与会者向18位荣誉会士、32位会士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监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审议监事会的工作报告;
(五)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六)决定名誉职务的设立和人选;
(七)决定终止事宜;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制定和修改章程,须经到会会员代表2/3以上表决通过。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4年,每4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延期换届最长不得超过1年。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理事会规模不宜过大,应考虑老、中、青结合,并体现学科分布、地域分布等特点。理事人选应是学术上有成就、学风正派、热心学会工作,并能保证有适当时间出席相关会议的科学家、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和支持学会工作并从事有关学科组织工作的管理工作者,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会试行理事长轮值制。经会员代表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学会理事长应由该学科中的专家担任。
理事会行使职权: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决定聘任和解聘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学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九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常务理事会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据2023年6月学会官网数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拥有35个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17个工作委员会。
组织会员
据2023年6月学会官网数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有24000余名会员,其中汇聚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老中青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临床医学专家、研制和生产医疗仪器的专家和企业家等杰出人士。
学会会员包括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包括学生会员、普通会员、高级会员、资深会员、外籍会员。学生会员、普通会员、高级会员是学会组织的主体,可根据自己学术方向参加一个或多个分支机构的学术活动和有关工作。参加分支机构活动的,应直接或通过学会与该分支机构联系备案。
申请加入学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学会的章程;
(二)有加入学会的意愿;
(三)在学会的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学生会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三、四年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
普通会员:具有中级或相当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的科技人员;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热心和积极支持学会工作并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管理工作者。
高级会员:具有高级职称,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工作五年以上,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贡献;积极参加学会活动、有特殊贡献者,或从事有关学科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
资深会员: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和学会工作有重大贡献的会员,且两届期满的高级会员。
单位会员: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关,具有一定数量科技人员,愿意参加学会各项活动,并积极支持学会工作的科研、教学、医疗、生产、设计等合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法成立的有关学术性社会团体。单位会员应确定一名人员代表单位参加学会工作。
(五)凡在学术上有较高成绩,对中国友好,并愿意与学会交流和合作的外籍专家、学者,经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备案后可吸收为外籍会员。外籍会员可优惠获得学会出版的学术刊物和有关资料,可应邀参加学会在中国国内主办的学术会议并获得相关的其他服务。
该章程以下规定不含外籍会员。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学生会员、普通会员由学会直接审批,或委托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负责审批后,报学会备案,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实行委托所属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分级管理;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须每年向学会报告会员情况;
(三)高级会员由分支机构、地方学会或两名高级会员推荐,经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高级会员由学会直接管理;
(四)单位会员经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五)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学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不含外籍会员);
(二)参加学会活动的优先权;
(三)获得学会服务的优先权和优惠权;
(四)对学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获得学会学术资料的优惠权;
(六)学会在中国国内外主办的学术会议的注册费减免权;
(七)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八)会员应享受的其他权利。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学会章程,执行学会决议;
(二)维护学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学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缴纳会费;
(五)向学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六)积极参加学会各项活动,完成学会委托的工作;
(七)弘扬科学精神、遵守科学道德,不断更新知识;
(八)会员应履行的其他义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学会,并交回会员证。
会员如果1年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学会活动的,经学会催告,仍不改正的,视为自动退会,再次申请入会需重新审批。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学会活动的,不能成为学会理事、各分支机构委员候选人。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学会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业务资产
(一)积极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学术交流,组织重点学术课题的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积极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研究工作,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二)弘扬科学精神,大力普及生物医学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
(三)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出版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书刊及相关的音像制品。
(四)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有关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中国国家事务的科学决策工作。开展科学论证和咨询服务,受政府部门委托承办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举办科技展览,支持科学研究,接受委托承担科技项目评估、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技术评价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开展技术标准制定和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
(五)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产业科技进步,组织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
(六)积极开展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中国国(境)外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往来,促进民间科技合作。
(七)根据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举办培训班、讲习班和进修班,开展对会员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培养和举荐人才,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发现培养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八)反映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建议、意见和诉求,维护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九)举办其他为会员服务的活动。
(十)积极完成业务主管单位委托的各项任务。
业务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须经批准的事项,依法经批准后开展。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它合法收入。
建设成就
学术交流
2017年4月20至22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201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旨在彰显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学术水平,构建生物医学工程各学科交融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实化国际合作,促进以健康为本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行业创新发展之路。
2023年4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广西医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广西)—东盟生物医学工程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医学影像学院院长赵劲松等一行7人参加论坛。论坛围绕“交叉融合求创新既往开来谋发展”主题,旨在持续推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深化生物医学学科工程交叉创新和医工协同。
2023年5月19至21日,以“医工融合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十二届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亚太区医学和生物工程大会同期召开。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盛会,该次大会,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拉斯克医学奖得主在内的众多中国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主旨报告,设置了17个前沿科技论坛及18个学术研讨分会场,会聚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各方面高端人才,分享学科前沿和研究成果,吸引了4100余名产、学、研、医、管等各界人士注册参会。
学术期刊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会刊,主要刊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具有学术引导性的综述以及具有学术探索性的研究简讯,并且不定期举办学术前沿专题。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英文刊物,反映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和最高成就。主要报道有人工器官、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生物力学、生物电磁学、生物信息、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传感器、医用电子学、医用装置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和研究简报,是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科技、医务、工程、管理人员和学生、研究生的参考刊物。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共同承办的心血管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心脏起搏、心电及心律失常学为报道内容,介绍中国国内外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经验等重要进展,进行中国国内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发挥学术导向作用。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1年10月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承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荣誉表彰
1987年,被授予先进学会荣誉称号。
2002年,获千厂千会协作行动优秀组织奖及优秀项目成果奖。
2003年,获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先进学会。
2005年,被授予科技服务先进奖。
2006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2012年-2015年、2015年-2018年,被评为优秀科技社团。
2016年,被评为中直机关先进基层党支部;
2017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管理4A。
2023年11月30日,民政部发布2023年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单位被评为4A级全国性社会团体。
人才培养
奖项设置
“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首任理事长黄家驷学部委员(院士)的名字命名,是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设立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高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15年颁发的“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实现了行业科技奖励零的突破。
科普活动
2023年6月2日,为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党建强会暨健康科普行活动”在贵阳市举行,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相关专家到会指导。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会徽为细胞,会徽背景为蓝色和英文字母S,中间为三个字母BME,下方为协会的中文名称,即以生物医学工程为研究对象。
学会宗旨
学会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积极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会组织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团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