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歌集
1975年杨弦发行的专辑
《中国现代民歌集》是1975年杨弦发行的专辑,共收录9首歌曲。
创作背景
50年代后台湾的流行音乐发展,以哀怨题材和地方民歌小调为主。人们以此表抒对于祖国大陆的期盼之情,一度深受人们的喜爱。60年代各类电视群英会的产生,使得更多歌手的涌现,但同时歌手的发展无论是声音还是外型均向着完美方面发展,而音乐本质的东西却依旧相对陈腐。对于当时更多的5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而言,这种情怀并不能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更多的人在厌倦了旧上海的灯红酒绿和台语歌里的浪子弃妇以及各类涂脂抹粉的电视歌手之后,改而在西洋歌曲中抒发情怀。当时台湾流行乐坛因为机制的不健全,因而盗版在当时极为昌盛,唱片业者往往用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手法来渐渐取代对于本土歌手的改造。由此造就了60年代末台湾的西洋音乐风潮。
70年代初期由于唱片业的低迷,专业创作匮乏,歌手往往只能彼此翻唱一些歌曲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随着经济的崛起,人们对于娱乐业的关注日益增强。70年代对于台湾而言是个多事之秋,但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事件打破了以往的沉寂。整个民歌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集团,以李双泽、杨祖君、胡德夫为代表的[淡江夏潮]路线,以杨弦、赵树海、韩正皓、吴楚楚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路线,和以在校的各类创作歌手为代表的[校园民歌]。1967年创建的[夏潮]杂志,一直以支持乡土文学、主张台湾、大陆统一为宗旨。70年代中期,在欧美求学的菲律宾华侨李双泽回台,在西方音乐的熏陶下,他在回台后每周定期在台北一家叫[哥伦比亚]的咖啡店演唱西洋歌曲,被誉为“台湾的BOB DYLAN。1978年12月,美国与台湾正式断交,在台湾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美浪潮。特别是在年轻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反美情绪,李双泽通过在淡江大学工作的机会,在学生中吸取灵感,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少年中国”“小朋友你知道吗”“美丽岛”都是他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1977年底,李双泽淡江大学西洋民歌会上,李双泽跳到台上拿着一罐可乐,愤怒地在台上砸烂。大声疾呼“我们在国外喝可乐,在国内也喝可乐,在国外听西洋音乐,在国内也听西洋音乐,我们自己的歌呢?为什么不唱自己的歌!”并现场演唱了“国父纪念歌”“美丽岛”“少年中国”“补破网”等歌曲。这一事件当时被称作[淡江事件],而李双泽也成为淡江校园中著名的抗议游唱歌手的代表。在他的作品充分显现出唤醒本土文化觉醒的特质,激励了一代年轻人从民族自觉性中投身到音乐创作。从“台湾的BOB DYLAN”到愤怒的反美创作歌手,李双泽的转变代表着台湾流行音乐从殖民化转向自由创作的契机。70年代中期,李双泽、杨祖君、胡德夫正是[淡江夏潮]精神的有力代表人物。音乐上带着浓郁的第三世界对抗第一世界、社会主义对抗资本主义的意识,但最终[淡江夏潮]路线的发展却趋向于偏激。富有戏剧性的是,1977年,李双泽为了救一个落水的美国少年,在海边淹死。另一位夏潮派人物杨祖君在当时民歌初期也是举足轻重的。1977年她主持的”跳跃的音符”在台视开播,第二年五月因不满新闻局要求演唱“净化歌曲”而愤然辞职。1978年,杨祖君在荣星花园举行台湾首度大型露天演唱会——”青草地演唱会”,为广慈博爱院发起雏妓募款。1979年,杨祖珺组织”新声综艺团”,推动”唱自己的歌”活动,并在同年推出了自己首张个人专辑[杨祖君]。从70年代初期,保有[夏潮]精神的胡德夫就开始在民间收集各种本土文化和音符,在那个压抑台湾文化的时代,胡德夫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运动的有力倡导者。70年代中期,胡德夫加入了现代民歌推广的阵营当中。把很多台湾乡土民谣发掘并加以整理发表。包括杨弦、李双泽等都丛胡德夫那里吸取了很多的台湾本土音乐精华。
70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无外乎外来摇滚、电影插曲、艺术歌曲和民谣小调。在长久外来文化的压抑下,从校园中孕育出了一种别具一格,却又把握当代情感民族风的尝试。如果说李双泽是民歌创作倡导者的话,那么杨弦无疑就是这场运动的推广者。1975年6月6日,当杨弦和赵树海、胡德夫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站在台北中山堂[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的舞台上时,也宣布着一个属于年轻人的音乐时代的到来。当晚杨弦和他的朋友们演唱了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为歌词的8首作品,这些歌在风格上完全不同于当时当时的任何歌曲,即非艺术歌曲,也不属于正宗的民歌。杨弦谱曲的“民歌手”“乡愁四韵”“回旋曲”这些作品,音乐上借鉴了大量的西洋乐器,以西方的吉他和弦为主,和同期的美国民歌和当时的“淡江夏潮派”不同,它不具有抗议、反对等精神。但它具有很强的都市性、属于青年次文化的音乐表达。演唱会上所推出的九首新作后来被收录于杨弦的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当时一直卖了十几版,可谓是深植人心。但任何新鲜事物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当时以许常惠为首的人就提出“由少数人制作演唱的歌曲是否能称作民歌?民歌需要根基深厚,需要天长地久的磨练,是由下而上的转变,怎么能像杨弦这样由上而下的[炮制]民歌?”一时间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民歌争论风潮,各大报刊乃至学校纷纷举办各项活动,来探讨这种被杨弦标榜为“中国现代民歌”的音乐风潮。有人还指出“这种歌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但也正是这样一场争论使得现代民歌更加受世人所瞩目,人们忽然发现现代民歌轻快的节奏,平实的语言与以往压抑的政治气氛中一成不变的陈词老调截然不同。无论如何,对于这场音乐风潮而言,杨弦是一个开始,在他以后有更多对台湾音乐抱有历史责任感的青年,纷纷投身于民歌的创作中,涌现出了像侯德健、叶佳修等一大批极为出色的音乐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指责,杨弦并不很在意,在接下来推出的《西出阳关》等专辑中,他依旧保持了以往被指责为“不中国、不现代、不民歌”的个人音乐曲风。1982年,杨弦在母亲辞世后赴美从事中医针灸,告别了台湾流行音乐舞台。虽然杨弦的出现非常短暂,但他所倡导的民谣却在之后的若干年中,为台湾的流行乐坛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凭着他当年对于音乐的这一份执着和创新,足以当之无愧的被后世誉为“现代民歌之父”。
专辑曲目
01. 乡愁四韵(合唱)
02. 民歌(大合唱)
03. 江湖上(杨弦)
04. 乡愁(杨弦、章纪龙)
05. 白霏霏(合唱)
06. 民歌手(杨弦、徐可欣)
07. 回旋曲(杨弦)
08. 摇摇民谣(章纪龙)
09. 小小天问(杨弦、徐可欣)
专辑介绍
被称为“台湾现代民歌之父”的杨弦,在当年把余光中先生的诗作谱成了曲,当时一共发表了九首歌曲,还举行了一场发表会. 唱片出版之后,得到各种回响,甚至还引发了一场文化讨论风潮.
60年代的台湾乐坛,音乐创作远远滞后于乐坛的发展,在欧美歌曲的熏陶下,涌现出了一批填补本土创作空白、极富创新意识的词曲创作者,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70年代初,大量的女性歌手开始在乐坛上走红,凤飞飞、邓丽君、甄妮、崔苔菁等歌手的走红,无形中把台湾早期的流行音乐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尽管此时乐坛上呈现出一片发展的势头,但翻唱之风依旧在乐坛上盛行,欧美文化的印记存留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本土文化
杨弦之后,一大批对音乐抱有热爱与责任感的年轻人纷纷投身于民歌的创作中,涌现出了叶佳修、苏来、梁弘志、施孝荣、吴楚楚、彭国华、韩正浩、邱晨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民歌时代初期的作品往往以富于盛名的诗人作品为谱曲对象:既有正当其时的名家余光中、郑愁予,也有新文学史上的巨匠胡适、徐志摩等,可谓风雅一时。
歌手简介
杨弦,被称为“台湾现代民歌之父”。他在当年把余光中的诗谱成了曲,在一些民歌厅演唱,颇受欢迎,于是在中山堂举行了一场发表会。当时一共发表了九首歌曲,后来都收录在这一张唱片中。在余光中教授的支持之下,杨弦很大胆的把它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民歌集》。
唱片出版之后,得到各种回响,有人称赞、有人指责。那时,不少报刊、学校,都有人办活动,或出专刊,来讨论这股风潮。洪建全基金会也因此继续出版了杨弦的第二张唱片《西出阳关》,以及《我们的歌》一、二、三集。
杨弦是一个开始,因为他的引导,许多人投身进入这个“民歌”的行列。有些只停留了一阵子,有的则至今仍在努力。
至于“中国现代民歌”这个名字,后来没什么人敢再用。因为不少人说:“这种歌既不中国亦不现代,更不是民歌。”然而,所有爱听民歌的人,心中都是了然的,只要一说“民歌”,都知道它所指是什么。而杨弦,也因此而成为“台湾现代民歌之父”。
制作
出版前言(余光中 六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夜于台北):
没有歌的时代,是寂寞的。只有噪音的时代,更寂寞。要压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我在写《白玉苦瓜》集中的作品时,很少想到,那些诗有一天会变成歌,因为在我们这时代,诗大半是写来看的,很少是写来听的。青年作曲家杨弦,在看我的诗时,却听到了音乐,很是令我高兴。他不但听到了音乐,还将音乐谱了起来,让大家一起聆赏。今年六月六日,一个温柔多雨的晚上,杨弦和许多歌手琴手,在拥挤的中山堂,把两千听众带进了那音乐里,那旋律何其青丽美婉,有如参加了诗与歌的婚礼。歌魂琴魄,缭绕不绝,于今念及,犹感蜜月未远。《中国现代民歌集》中所收,除了那晚演唱的《乡愁四韵》等八首外,还有杨弦新近从《莲的联想》里挑出来谱成曲的《回旋曲》,共为九首。从诗到歌,从歌到圆纹细细的唱片,是一条不能算短的历程,令人高兴,值得一记。
乐评
湾百佳唱片第十五名: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
这几张都是民歌的经典。
和大陆不同的是,台湾人所说的“民歌”,其实是一种“乡村民谣”的形式,从美国引渡过来的。“民歌”不一定指民族歌曲,这个“民”也可以指普通老百姓,难道抱着吉它自弹自唱不叫“歌”?
而台湾这个所谓的“民歌”兴起是由一场音乐会开始的,那是1975年,以杨弦,李双泽,胡德夫为首的音乐人发起了“唱自己的歌”的运动。标志就是这张杨弦用诗人余光中的八首诗谱写成歌曲,在台北国父纪念堂演出了一堂音乐会,这就是民歌运动的开端。
八首民歌,八首诗,我敢说在流行歌曲里,没几个人敢写《民歌》、《乡愁四韵》这样的主题。如此的大气,作为流行歌曲未免曲高和寡了点;而真正写主旋律的“假大空”代言人,用不出这样的词藻来。所以假如真的想推广未免觉得有点遗憾了。
《回旋曲》是最古典的一首歌,杨弦虽说用民谣的方式写的曲子,但它的词,它的唱,它的编曲方式,没有一样不古典的,我不知道假如用古琴和交响乐来演奏它是否是最巅峰了。其实“民歌三十”里殷正洋的声音最适合,但整体还是没有古典。
《江湖上》就很刻意地模仿Bob Dylan的美国乡村音乐了,其实这首歌本身也是余光中老师得到BOB的音乐灵感写的诗。台湾人已经没有根了,还要丢弃自己的本质特色岂不是很无知。
不过民谣就是民谣,有那么几个简单的和弦在那里,可以唱好多种轮回的美妙旋律。简单的背后是深沉的含义。或许《中国现代民歌集》,在华语乐坛的里程里面是只闻其名少听其声的头牌一块,也许有些歌在今天只是当作留声机一样一个遥远的回忆,但作为一个开端和尝试是不可小视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9:4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