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史论》采用了“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的结构方式,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发展的历时性勾勒;下编是对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的个案研究。书稿是我和我的研究生一起撰写的。我们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美学不是我们所长。因此,书中关于美学问题的思考,从编写体例到具体论述多露捉襟见肘之处,这是我们难以弥补的遗憾。惟一庆幸的是写成此书,促使我和我的研究生们读了很多美学著作,理论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内容简介
二十多年前,我参加了由田仲济先生和孙昌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写。此后不久,我就开始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为本科生开设“中国现代小说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不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难以真正把握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这期间,许多学者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却没有一部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著作。于是,我想到编写这样一《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史论》,并申报了科研课题。 书稿写成了,出版却成了问题,主要是学术著作赔钱。这样一拖就是七八年,拖得我们对此书的出版几乎不抱希望了。当得知又有出版可能时,我是既高兴,又对书稿的前沿性充满怀疑。好在据我所知目前毕竟还没有同类著作问世,便自我解嘲地说,我们依然是在这个学术领域最先敢“吃螃蟹的人”。 这《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史论》终于在期盼中问世了,面对书稿我感慨万千。我把她视为一种情感美学的符号,时时唤起我一段美好的人生回忆,她记录着我们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是我们师生情谊的历史见证。特别令我欣慰的是:我的研究生们都已经成长成熟起来。我虽年过七旬,退休多年,但我从他们的成功中,看到了我从事四十多年高等教育的生命延续和事业升华! 《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史论》作者及工作单位如下: 蒋心焕(山东师范大学)、郭济访(江苏文艺出版社)、万直纯(安徽教育出版社)、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杨学民(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朱爱军(山东三联集团)、李天程(山东省史志办)、史振伟(山东建设报社)、吴秀亮(南京市文化局)、李城希(厦门大学)、王征(山东财政学院)、刘曾文(山东文艺出版社)、何英(河北理工大学)、张惠民(威海市委)、孙丽君(山东师范大学)、周成建(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路燕(华夏银行济南分行)、束学山(潇湘晨报社)、马全应(烟台日报社)、王卫红(济南时报社)、郝爱萍(齐鲁晚报社) 为了这《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史论》的出版,我的研究生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从书稿的策划和组织编写,到书稿的编辑和出版,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史论》是难以面世的。 最后,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为此书提供了出版的机会。
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言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时代的文学的发生、变革都有其承前启后的继承关系。恩格斯曾多次说过,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五四”新文学,固然主要是摄取了异域文学的各种养料而勃兴起来,但它并没有脱离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的优良传统,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力量,是任何外来力量都隔不断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以矛头主要指向封建文学为号召的“五四”新文学,同样未能摆脱先辈们传下来的反封建文学的优良传统。
“五四”新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关系也是如此观。一方面,“五四”新小说理论是以近代小说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资料和由此出发的前提,另一方面,由于“五四”新小说和近代小说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它们所服务的时代要求不同,特别是“五四”以后由于无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和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带来了指导思想的不同,这样,它们二者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学术界已有的成果主要侧重于前者进行了论述,这里我想着重于后者谈几点认识。一、小说和群众的关系。“五四”新小说理论和近代小说理论都强调开发民智,深深地打上启蒙主义的烙印。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及其理论,就是以“新民”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他说:“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其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生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梁启超的“新民之道”包括好多方面的途径,“小说界革命”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否认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在“新民”和“群治”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要指出他的“新民”论的局限性。梁启超等人当时代表着中国的“开明的地主富商要求转化为资本家”的阶级利益,在政治思想上是“主以中学(君主)辅以西学(立宪)。”就是说,一方面,梁启超努力吸取了西方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对代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儒家思想并没有与之彻底决裂;或者说,民主主义只是他的一层外壳,而内里为主的还是封建主义。这就决定了“新民”说的不彻底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教化民众”。而“五四”新小说理论和创作,则是建立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其目的在真正的唤醒民众,使之在思想上摆脱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导力量。茅盾这个时期的小说理论,高出于同时代人者,正在于此。他热情呼吁“申诉现代人的烦闷,帮助人们摆脱几千年历史遗传的人类共有的偏心与弱点”,同时,“又隐隐指出未来的希望,把新理想新信仰灌到人心中”的这样一种文学的出现。无疑这是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新型的文学。鲁迅小说创作的启蒙主义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揭露上层社会的堕落,表现下层人民的不幸,从而“利用他(指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而且深入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思想深处,展现人们的精神弱点和灵魂创伤,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使鲁迅的小说高出同时代小说家的作品。当时为数不少的小说,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为思想*,描写了劳动者啼饥号寒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而鲁迅不止于此,他集中剖析了劳动人民在肉体上,更在精神上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对劳动者所表现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深广的感情也就超越了一般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因而他的小说创作在“五四”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思想启蒙中发挥了极有力的战斗作用。
二、科学化、现代化的新小说观念的初步建立。“五四”新小说理论和近代小说理论,都注重从异邦求新声,从传统吸营养,但其态度和方法有高下之分,其发展趋向是小说的科学化、现代化特征日益显明。
图书目录
上编
第一章新世纪的小说神话--二十世纪初期的小说美学思想
第二章在雅与俗之间的现代转化--“五四”时期的小说美学思想
第三章多元化的探索与建设--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中期的小说美学思想
第四章炼狱中的蜕变与新生--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后期的小说美学思想
下编
第五章鲁迅:伟大的奠基者
第六章茅盾:艰难的选择
第七章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
第八章阿英:呼唤小说之“力”
第九章老舍:生命的观察与体认
第十章废名:梦的美丽与狂放
第十一章丁玲:现代女性美学
第十二章沈从文:美在生命之中
第十三章新感觉派:现代都市风景线
第十四章李健吾:诗意的观照
第十五章张爱玲:朴素的传奇
第十六章七月派:主体性的张扬
第十七章赵树理:为“文摊”写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