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又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取得了很大成果。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际上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为新时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由于“左”的倾向逐步发展,1957年后,这种探索一步步走偏了方向,以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但是,探索中的挫折也警醒和教育了全党全国人民,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教训与反思,所以,这种探索,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逻辑的先导和基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观点。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进了党章。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逻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与时俱进”的主张,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创立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评价,并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体现了拓展深化的发展逻辑。
事实证明,正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党才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历史任务,才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
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实际出发,破解和回答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从而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走谁的路?谁来决定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缀是“中国特色”。提出这个前缀,首先基于我们党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搞革命、建设、改革,到底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还是走别人的道路?这是理论逻辑的前提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经长期面临如何处理与共产国际、与苏联、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道路与苏联道路、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问题。经过曲折探索,我们党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认识到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方针政策,必须由本国党从实际出发来制定,而不能由外国党干预和指挥。因此,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确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1982年,邓小平同志郑重宣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前提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外部环境曾经多次发生变化,但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任何外来压力下屈服,也决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党的十八大再次郑重宣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践证明,正是在破解了道路这样的前提性问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创立并具有真正“中国特色”。
中国要不要改革?怎样推进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石。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中国不可阻挡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大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按照传统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瑕的,不能作任何变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党发明了一个概念:“体制”,把体制与制度区分开来,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这就为改革提供了指导。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使改革开放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展开。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是理论逻辑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会发生很多曲折失误?为什么改革开放中会遇到很多犹疑困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个基本问题完全搞清楚。因此,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导党和人民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明确,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这样的思路和方向,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更加丰满。
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词。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同样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中心任务,一定要扭住不放。同时也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突出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更加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总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强大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给了我们诸多历史启示。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继续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这是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思想法宝。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强调党的思想理论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强调对一切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始终继承和坚持,但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过时的思想理论,就要坚决抛弃,敢于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停滞、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崇尚实干。
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老祖宗不能丢,也要讲新话。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不能否定和放弃。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要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是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的辩证统一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一阶段的实践都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推动实践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从全局和更高层次上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今后,我们与时俱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真正在实践中把它们辩证统一起来。
在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中国特色”,强调了中国国情、中国特点。但与它相对的,还有时代潮流、世界眼光、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统一,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统一,中国选择与世界博弈的统一。今后我们与时俱进,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密切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瞄住世界生产力、科技文化等最前沿的动向和趋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既立足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精神,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富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使这篇大文章更加磅礴、更加恢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归纳和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突出、一以贯之的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是科学理论体系的“纲”和“魂”,能将科学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效统摄起来、有力凝聚起来,发挥提纲挈领、凝神聚气的关键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重要思想。比如,用“中国梦”形象生动地表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描绘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认识成果、最根本的规律总结;强调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强调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系统的内容体系,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其主体内容体系可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偏重于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涵盖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有力撑起了整个体系的宏伟大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即“八个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坚持”,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这“八个坚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既有观大势、揽全局的战略视野,又有强化问题意识的现实导向;既强调统筹协调、谋定后动,又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既是世界观、历史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严整的思维逻辑体系,即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内的“六大思维”。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常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法治思维,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六大思维”把握事物普遍联系、矛盾运动、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理性思维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们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科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创立并不断发展的,也正是由于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开启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蓝图,又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既从宏观上擘画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从中观、微观层面对实现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进行周密部署,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思想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和人民领袖的强大人格魅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博大精深,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内容严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鲜明话语风格,形成了一整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解渴管用、入耳入脑入心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既包含众多文辞典雅、含义深邃的中外典故、格言、警句,又包含诸多形象生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既贯穿条分缕析、丝丝入扣的理论阐释,又适时插入扣人心弦、使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场景;既高屋建瓴地总结成功经验、高瞻远瞩地指明前进方向,又入木三分地为突出问题和消极现象“画像”、一针见血地“问诊”、“开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和“彻底”、“掌握群众”的优良文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