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成立于1998年9月,作为国家级版权保护和服务机构,坚持以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和服务赋能为己任,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繁荣发展大局,承担各类作品和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职责,是我国唯一的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版权质权登记机构。开展版权鉴定、监测维权、版权文化研究、版权资产评估管理、版权领域标准制定宣贯和版权业务培训等专项服务。累计完成版权登记1300余万件,其中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超过1000万件,作品版权登记近300万件。管理中华版权代理有限公司和《中国版权》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多家下属机构,主办《中国版权》《创意中国》杂志。
历史沿革
1998年,根据中编办批复,原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组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将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即中华版权代理中心)、中国软件登记中心、中国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中心划归中心管理,同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各类作品著作权登记,涉外音像制品合同登记,涉外录音录像作品著作权认证,侵权作品鉴定,著作权法律咨询服务等工作移交中心负责。
2009年,经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财政部批准,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与中华版权代理中心分设,总公司作为中心管理的独立企业法人运营。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转隶到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15年,根据中编办批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中华版权代理中心合并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华版权代理中心)。
2018年,根据中央编办批复,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华版权代理中心)转隶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2023年10月23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揭牌仪式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
机构简介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秉持服务经济主战场、服务科技创造创新、服务文化繁荣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服务创作人权益的“五个服务”理念,在版权全链条中努力做强保护、做优服务。
近年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优化提升版权登记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版权维权和法律服务水平,促进版权贸易和版权价值挖掘,开展面向数字时代互联网空间清朗治理的版权工作;推进版权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主动设置议题开展版权国际交流,积极参与版权领域全球治理;围绕作品、产品、衍生品“三品”逻辑,搭建自动赋权、登记确权、交易授权、纠纷维权、规则护权“五权”理论架构,形成中国版权保护“三品五权”理论框架体系,积极发挥版权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和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版权是文化的内核,版权是创意的化身。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版权保护和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布局新兴数字领域版权标准和规则设立,创新版权纠纷专业调解机制。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版权历史文化,深化版权学术研究,积极应用新技术,大力开展高层次专业化版权人才培养,推进版权强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版权力量。
机构概况
主要职责
1. 作为国家著作权主管部门认定的登记机构,承担作品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与著作权有关权利事项登记、专有权登记等工作;
2. 承担国家著作权主管部门委托的著作权质权登记、出版境外音像制品著作权合同登记与认证、重印国外期刊著作权合同登记、出版或复制境外电子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合同认证等工作;
3. 开展版权鉴定服务和网络版权监测、取证、维权及其他版权相关法律事务服务工作;
4. 开展版权领域政策法规研究、咨询、宣传和培训,提供版权价值评价、资产管理、投融资等研究咨询服务,开展版权产业促进相关工作;
5. 开展版权领域科技政策及标准研究咨询、版权数据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著作权登记信息统计、国际版权业务交流合作等工作;
6. 管理中华版权代理有限公司和《中国版权》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版权》《创意中国》杂志。
重要资讯
2022年10月,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已实行作品版权登记全面线上办理。申请人无需向中心递交或邮寄登记申请纸介质材料,“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作品版权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