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是中国唯一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历史沿革
1954年,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1958年,研究所迁移到海南儋州时下设橡胶系。
1978年,橡胶系更名为橡胶栽培研究所。
1983年,依托研究所建立了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
2002年,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下文,批准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2011年11月,挂牌成立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挂靠橡胶所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2月,橡胶所核定人员编制数843人。现有科技干部职工246人,其中,高级职称128人,研究生学历190人,博士80人。
橡胶所拥有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农村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等各类高级专家30多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何向东、郝秉中、吴云通、袁燮辉、吴继林、罗大敏、杨少琼、陈守才、魏小弟、林钊沫、吴小平、黄华孙。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郝秉中、吴小平、田维敏、黄华孙。
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黄华孙、罗世巧。
海南省突出贡献专家:田维敏。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林钊沫、田维敏、黄华孙。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罗微。
海南省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黄华孙。
科研部门
截至2022年2月,橡胶所设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良种良苗研究室、生理生化研究室、栽培生态研究室、土壤肥料研究室、采胶研究室、天然橡胶加工研究室、橡胶木材与热带林木综合利用研究室、天然橡胶生物与材料工程研究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发展研究室、机械装备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等科研机构。
橡胶所还拥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林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中心、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橡胶所基地、海南省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农村部儋州油棕种质资源圃/海南省油棕种质资源圃等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技平台。
天然橡胶新型种植材料创新基地、橡胶树速生丰产试验示范基地、橡胶林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橡胶园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观测基地、其他产胶作物种质资源圃、橡胶木材综合利用工程中心、橡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橡胶树刺激剂(中试)工厂等科技平台。
设施设备
截至2015年12月,研究所共有科研仪器设备830台(套),总值3822.261万元。其中:20-50万元仪器设备26台(套),共计844.03万元;50-100万元仪器设备11台(套),共计689.60万元;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台(套),共计321.04万元。
如以20万元为大型仪器设备的界线,大型仪器设备占研究所仪器设备的4.82%。另外,依托研究所管理的院属大型仪器设备:分子标记发掘和分型系统、激光显微切割系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等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台(套),价值833.64万元。
截至2016年11月,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总面积为610亩,分为3个功能区(Ⅰ区、Ⅱ区、Ⅲ区)。其中Ⅰ区占地280亩,分为设施育苗区和大田生产区两个亚区,包含育苗棚(锯齿型膜温室棚、平拉膜温室棚、荫棚、炼苗棚)、沙床、袋育小苗圃(袋小苗)、地播苗圃;Ⅱ区占地40亩,为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组培苗)生产区,包含实验室区和设施育苗区两个亚区;Ⅲ区占地290亩,为大田生产区,包含增殖圃和地播苗圃。基地出圃的种苗主要是橡胶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研7-33-97、热研7-20-59和热研8-79等,每年可以生产各类优质天然橡胶种苗总计100万株以上。
速生丰产基地采取橡胶所与试验场 “所场共建”的模式建设。截至2016年11月,基地橡胶树种植面积1837亩,开割橡胶1363.4亩,未开割473.6亩。种植材料包括普通芽接苗、籽苗芽接苗、自根幼态无性系苗(组培苗);种植品种包括热研8-79、热研7-33-97、热研7-20-59、热垦6-28、热垦5-25等品种。
民营胶园示范基地。
种质资源
农业部儋州油棕种质资源圃依托橡胶所建设,总面积375亩,其中核心种质圃75亩,基本保存圃300亩。
截至2015年底,已入圃保存276份共5026株,其中核心种质圃已入圃保存73份共710株,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刚果金等国的薄壳型油棕新品种12个,从中初选出优异种质70份,优异种质中有绿果型油棕10份,无壳型油棕8份,高产、早熟薄壳型油棕38份;基本保存圃已入圃保存203份共4316株,包括育种无壳型父本材料2份168株。
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是依托橡胶所建设,截至2016年11月,苗圃占地460亩,其中保存苗圃110亩,大田鉴定圃350亩,共保存橡胶树属6个(变)种资源6075份,其中Amazon野生巴西橡胶树种质资源5710份,Wickham种质350份,橡胶树属其它种材料15份。所有种质以植株形式进行实地保存,苗圃保存所有资源,株行距1.5米×1.5米,每份资源种植3株;大田圃种植2090份资源,株行距3米×7米,每份资源种植5株。
到2007年止,共完成橡胶树资源收集8000余份,编目保存6060份,相继对苗圃内保存的5889份资源进行了包括形态特征、产胶特性、生物学特性、抗性等多性状鉴定评价,对大田圃保存的162份资源进行了生长、产胶量、乳管特性、抗风性、抗寒性等性状鉴定。到2008年已完成圃内保存所有6060份资源的共性和特性数据的标准化整理。通过鉴定评价,发掘出31份优良种质、18份特异种质和一批创新材料,并育成小规模推广级以上品种13个。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2月,橡胶所先后取得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技奖励170多项。
国家发明一等奖: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1982)。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199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龄橡胶芽接树割胶制度改革与推广(1992)、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2006)。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橡胶晚熟无性系PR107初产期刺激割胶制度研究(1996)、中规模推广级橡胶树优良品种热研88-13的选育(1992)、巴西橡胶树阶段发育的研究和幼态无性系的利用(1992)、橡胶死皮树浅刨皮施药处理和复割的开发研究(1991)、草甘膦在橡胶等热带作物园中的应用研究(1985)、巴西橡胶花药培养优良品种的新技术(1985)。
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橡胶树热研7-33-97推广应用(2009)。
科技服务
研究所于2005年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截至2016年6月,服务中心共有专职科技服务人员2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9人,本科学历7人。
服务中心年均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10000名以上,通过远程信息服务平台,向农户发送橡胶栽培、病虫害防治、割胶技术、灾害预警等各类实用技术及科技资讯信息20000条以上,发放技术手册、技术光盘10000余份。
文化传统
所徽由双圆构成,外圆上半部分为研究所中文名,下半部分为研究所英文名。
所徽内圆左侧及最下为橡树及培育橡树的土地,橡树上的四条白色斜杠及右侧碗状物意指天然橡胶提取胶质的过程;右侧部分上方为橡胶在中国的产地分布,下方为研究所的英文简称及创建时间。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副局级)、副所长:黎志明
副所长(正处级):曹建华
副所长(正处级)、党委副书记:朱安红
副所长(正处级):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