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气象局
历史沿革
1956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委员会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历史背景下,经中央气象局呈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央气象台改名为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
1960年9月、1961年9月,中央气象局先后两次对机构进行精减和调整,中央气象台从气象科学研究所划出。
1970年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总参军事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局合并,合并后仍称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仍作为中央气象局下设单位。
1973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气象局与总参气象局分开;5月23日,中央气象局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建制,气象科学研究所体制随之调整。
1978年6月15日,经中央气象局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气象科学研究所与气象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1982年4月24日,中央气象局更名为国家气象局,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相应更名为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1991年6月25日,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批准,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2001年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支持。
2013年4月8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并举行了航空气象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2017年7月7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北京签署协议,共同组建“卫星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
2019年2月22日,湖北省气象局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
2022年4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计划”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在职职工270人,其中,正研级科研人员68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4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53人和5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周秀骥张人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陈联寿徐祥德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人禾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人禾
(注:名单不全)
科研部门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设有6个科研机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研究院还设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和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共建了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拥有庐山云雾试验站和固城试验站。联合省级气象局共建了10余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京内科研机构: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所、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气象影响与风险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云雾物理开放实验室、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
设施资源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拥有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成份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业务、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青藏高原综合监测网、发展了极地气象观测业务、开发了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和数字拼图系统、雷电临近预警系统、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及装备技术、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遥感光合-水分胁迫作物估产技术、海洋Argo资料同化和短期气候预测技术、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预警平台(RAFS)、气象精细化客观分析预报系统等设备及平台。
国际合作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先后与俄罗斯、芬兰、加拿大、蒙古、德国、韩国等国家的相关气象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与2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荣誉表彰
2022年6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党支部被授予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2022年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了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近3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基金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购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发改委重大专项、重大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级奖40多项。
科技期刊
应用气象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主办的气象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论著、短论、专题评述、学术论坛、研究简报和书刊评介等。该刊首批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国家数据库(英文版)收录的刊源名单,被美国气象学会“气象与地球天体物理文摘”(MGA)和美国国际科学应用协会(SAIC)以及中国科学文摘(英文版)等多种文摘收录,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气象科技》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 主要栏目有大气探测与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与科学试验、台站实用技术等。 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源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是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并编辑出版的年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1993年和1998年又分别与当时的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获得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研究院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在对全国1456个博士后工作站的评估中,研究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
教学建设
据2023年8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拥有在读博士后16人、博士生67人、硕士生132人。
据2023年8月研究生院官网数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拥有出站博士后46人,在站13人,累计获得近三十项博士后科学基金,连续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特别资助。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院徽背景为蓝色,由地球、白云、海洋组成,寓意着研究院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气科学和海洋气象,中间为研究院的英文简称CAMS。
文化活动
2023年5月4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联合开展“学用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弘扬科学家精神青年联学联讲活动。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院况简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气科院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7 12:3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