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转为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本所概况
科研实力
人员编制50人,固定科研人员37人,其中博士13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14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17人。
研究领域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要从事热带数值预报模式的技术开发、南海季风、华南暴雨、南海台风、华南旱涝、热带卫星资料收集和应用技术、热带环境气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重点在热带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海气相互作用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热带气象预报技术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围绕着三个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三个具有较强科研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机构设置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所下设办公室、热带区域数值预报研究室、热带天气与气候研究室、海洋气象研究室、热带环境气象研究室。
主办的刊物有核心刊物《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和《热带气象通讯》。
地址: 广州市福今路6号 邮编: 510080
历史沿革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6月的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建所时只设天气研究室、数值预报研究室、科技情报室。
1979年,广东省气象局将人工控制天气研究所并入本所,增设了云物理研究室和大气环境研究室。
随着本所第一台国产计算机(DJS一220)的引进,1980年设立了计算机室,1983年又设立了资料室。
1985年农业气象研究室及其南海农业气象试验站并入本所。1988年本所设立了气候研究室。当时全所共有6个研究室(天气,数值预报,气候,云物理,大气环境,农业气象),一个农业气象试验站,3个业务科室(科技情报,计算机,资料)和一个所办公室,这是本所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时期,全所人员达130人。
由于省气象局机构调整,1986年计算机室划归电信台。1988年农业气象研究室及农业气象试验站划归省局应用气候所。
1991年广州区域气象中心成立后,本所作为该中心的一个科研单位,遂改名“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001年10月,根据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国科发证字[2001]428号),中国气象局所属的30多个气象科研院所中只保留了中国气象科学院和八个省级专业气象研究所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是八个省级专业气象研究所之一,更名为“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从2002年开始,热带所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通过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真正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方式运行,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组建了一支年青的、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队伍,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激励机制,凝炼科学目标,通过5-10年左右的时间,将热带所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国家级热带海洋气象专业研究基地,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业务转化基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热带海洋气象研究和交流中心。
学科带头人
万齐林 研究员
1965年生,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热带数值天气预报及其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登陆的南海热带气旋灾害预警技术研究”,参加了“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面向超级城市(群)的精细数值预报系统的开发与试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南海热带气旋集合预报模式系统”(2003C32603)、广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广州市雷电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2004Z3-E0011)、热带海洋气象研究基金“基于现代探测技术的热带同化技术研究”和广东省数值预报新一代业务系统开发等项目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成果有:提出了一个在三维变分框架中直接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风速和“视风速”(回波强度时空变化所包含的风场信息)的技术方案,实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取得较好的大气风场同化效果,并且是在基于具有业务能力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将雷达探测信息与背景流和其它类型的观测资料自然、直接地融合起来,这一特点使之适用于数值预报初值形成,该成果成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创新点;开发卫星遥感资料在南海台风模式初值形成中的同化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南海台风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吴兑 研究员
荣誉成就
1、 研究建立台风业务数值预报模式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
2 、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
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
3、华南大陆与南海海域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的研究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三等奖(1996年)
4、适用于地方的区域台风增强预报系统的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
5、华南大陆与南海海域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的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
6、台风路径客观综合集成预报方法的研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
7、广州至珠海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
8、云南省干湿冷暖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云南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
9、适用于地方的台风增强预报系统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
10、华南降水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
11、华南地区雷达定量测量降水业务系统的研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
12、台风路径模式预报的统计订正和释用方法的研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
13、茂名石油化工公司进口原油总体规划建设项目(1994-200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
14、我国热带沿海大气边界层结构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
15、区域数值预报二级产品开发应用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
16、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污染与污染指数预报方法的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
17、华南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18、 风环境场相互作用对台风强度突变影响的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19、 东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诊断预报方法和系统的研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2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污染潜势与污染指数预报方法的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年)
21、 广东省中--β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的研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
22、 Micaps二次开发及应用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
23、 广东省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1年)
24、 广东省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工作奖(2001)
25、深圳市暴雨台风预警系统技术开发研究
广东省2002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
26、 闫敬华获2001-2002年度中国气象局的气象科研开发奖
27、广东省中尺度天气监测预警应用系统
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出版刊物
《热带气象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前身为《热带气象》创刊于1984年。主要刊登热带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热带地区天气预报的先进方法和成功的经验、推动学科发展的综合评述和学术动态。当前一段时间的刊登重点是: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
参考资料
研究所简介.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领导班子.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09:45
目录
概述
本所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