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斗鱼
丝足鲈科鱼斗鱼属鱼类
叉尾斗鱼(学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是丝足鲈科、鱼斗鱼属鱼类。身体稍延长,背、腹缘轮廓线浅弧形;头侧扁;吻短,稍尖突,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径;前、后鼻孔相隔一段距离;口小,上位;上、下颌均具细齿;唇较薄;无须;体被较大栉鳞,排列整齐。体灰绿色,背鳍及臀鳍灰黑,边缘红色。
物种学史
名称由来:叉尾斗鱼叉尾斗鱼,也叫天堂鱼,和其他斗鱼一样,是一种色彩绚丽,生性好斗的观赏鱼。它们的尾鳍很像分叉的燕尾,游动起来非常漂亮,故名叉尾斗鱼。叉尾斗鱼两尾相遇,就会互相撕咬,特别是雄鱼更是善斗,故取名斗鱼。
形态特征
体形略侧扁,头略尖,眼黄色,瞳孔黑色,眼部有1道横的细短黑纹,爆盖上有一蓝色盖斑,雄鱼的盖斑较明显。体色为浅褐色,雄鱼体侧有红蓝色或红绿色相间的纵纹,纵纹颜色会随鱼的状态改变,状态不佳时会褪为浅红色和浅绿色。雌鱼体侧纵纹不鲜艳且不明显,通体呈浅褐色。背鳍与臀鳍基部长,两鳍呈深蓝色,有浅蓝色或白色边缘,尾鳍红色,呈叉状。雄鱼成熟后背鳍、臀鳍、尾鳍末端修尖,多数个体鳍端会有细长拉丝,尾部叉状明显,呈鲜艳红色并有蓝色斑点,拉丝末段呈浅蓝色,雌鱼各鳍无明显修尖,腹部微凸。
栖息环境
叉尾斗鱼多生活在缓流水或静水等浅水区域。栖息于各种低地生境,从大型河流的异质结构边缘或回水区到小溪流和农田上的灌溉渠道。可以在含氧量非常低的死水体中生存。在稻田和沟渠中也有发现。叉尾斗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在水温20-25℃的脏水中生长良好。如果水温逐渐降低到15℃左右,也能适应。
分布范围
叉尾斗鱼原产于中国、香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越南;日本、韩国有引种。
生活习性
又尾斗鱼属夜行性鱼类,白天也摄食,夜间比较活跃,能跃出水面。活动在水层的上中层,肉食性,性情残忍凶暴,同种雄鱼会争斗,而且必须打到一方死亡才罢休。又尾斗鱼性好斗,喜阴,喜隐匿。幼鱼有集群溯游习性。摄食浮游生物、昆虫及其幼虫等。叉尾斗鱼不仅雄性间好斗,还爱攻击它鱼和吞食幼仔。不宜和其他热带鱼混养。
生长繁殖
繁殖时间
野外水稻田内又尾斗鱼于6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同年9月产卵结束,巢一般建在靠近稻田田埂边的水稻株旁,其间水温水温22.4-33.5℃,溶氧量1.1-4.2毫克/升,pH为6.0-7.0。
求偶行为
进入繁殖期鱼的眼球虹膜带酱红色,体色鲜艳,体侧具10余条红蓝相间的横带泛金属光泽,尾鳍上布满规则的浅色小点。雄性个体较雌性略大,尾鳍大,呈明显的又状。雌鱼尾鳍的尾又较圆润,不如雄鱼的尾又大。
求偶时间定义为从雄鱼在水面吐泡巢,体色由亮橘红/蓝绿色变为橘红/蓝黑,尽力展开奇鳍和鳃盖,向雌鱼周围游动,到雄雌鱼完成第一次交配并产出精卵前为止,整个求偶时间跨度约22天。求偶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雄鱼主动吸引雌鱼,同时驱逐竞争对手;第二阶段为雌鱼主动,引诱雄鱼竞争,一般为第一阶段者获胜;第三阶段仍是雌鱼主动,雌鱼轻啄雄鱼躯干,或在其前扭动、倾斜,这些动作是雌鱼传递给雄鱼的交配产卵信号;雄鱼轻啄雌鱼腹部,或在雌鱼发出产卵信号时卷曲,向雌鱼回应交配产卵信号时交配行为开始。如果雌鱼拒配,则发出不交配信号:攻击或拍击雌鱼,或张开鳃盖,或轻啄雌鱼鳃盖,或张开奇鳍。
交配过程
交配分为3个步骤:①雄鱼对雌鱼传递的产卵信号做出反应,弯曲身体包围雌鱼,雌鱼同时也弯曲身体包围雄鱼(雄鱼在水平方向,雌鱼在竖直方向);②雄鱼不停扇动胸鳍用力向着雌性方向翻转,使雌鱼处在水平位置且腹部朝上,雄鱼身体为侧位弯曲,雌鱼身体伸直,其生殖孔与雄性生殖孔相对;③雄鱼射精、雌鱼产卵,卵受精。如果交配只完成第一步或者雌性未排卵视为交配失败或称伪交配。斗鱼属于多次交配分批产卵型。把雌雄鱼第一次产出精卵的交配开始到雌鱼产完一批卵,雄鱼开始驱逐雌鱼止这一过程定义为交配过程。斗鱼每产一批卵,产卵交配过程持续3-4小时,交配产卵于夜里开始,第二天凌晨结束。
产卵行为
雄性建造气泡巢并在下方交配,下沉的卵将通过嘴放置到巢中。叉尾斗鱼雌雄鱼不易区分,一般雄鱼体色艳些,延长的鳍条较长。雌鱼产卵量极多,1尾雌鱼产卵200-300粒,多的可达400余粒。其他和泰国斗鱼相同。6-10月产粘沉性卵,椭圆形,以受精孔分泌的丝状体粘于基质上发育。
护卵行为
交配过程中的护卵行为:刚产出的卵借助浮力及产卵的冲力上升而后在重力作用下降,雄鱼每次先收集一些卵含在口中再吐人泡巢,如此反复,尽可能收集所有的卵。雌鱼偶尔也拾卵并吐到泡巢下方,但均遭雄鱼攻击。卵粒收集完后,雌雄鱼将再次交配、收集卵粒,直到该批卵产完。在此期间,主要由雄鱼担当保卫后代的重任,第一次产卵受精开始雄鱼就攻击所有来犯者包括出现在卵附近的配偶;同时雌鱼的攻击性也增强,攻击除配偶外张鳍游动者,既把可能出现的偷卵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又给配偶提供了更多的护卵时间,从而间接的保护受精卵。
护卵、护幼行为:从卵产出到鱼苗离开泡巢历时大约4天。产卵结束后,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未见觅食。雄鱼不断地吐出气泡使卵固定在一个直径约50毫米、厚约20毫米的小范围内,同时吐水或直接用嘴弄破巢中较大的气泡;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警戒四周入侵者,首选吓唬策略,如果无效就攻击;不允许配偶在泡巢附近出现。随着卵的孵化。卵脱离泡巢的机率增加,雄鱼拾卵的次数增加。大约36-38小时,卵孵化,仔鱼头朝上,尾柄朝下依附在气泡下。泡巢由3-4层气泡构成,随着鱼苗的发育泡巢面积加大变薄,如果破坏部分泡巢,雄鱼立即修补;雄鱼的攻击性加强,攻击在其领域外张鳍的鱼。鱼苗孵出约2天,能短暂游动,眼黑色,胸鳍出现并不断的运动。大约70-71小时,仔龟胸鳍棘已清晰可见、能靠胸鳍向后运动或转弯且水平依附在泡巢下或边缘时,开始游离泡巢;亲鱼很难把运动、御敌能力增强的鱼苗收集回泡巢,只守护在巢附近偶尔回泡巢下吐几个水泡。约85-86小时,仔鱼全部离巢。护幼结束后约1天,雄鱼又加入追逐即将产卵的雌鱼的行列;护幼结束后约4天,雄鱼吐泡巢准备再次繁殖,雄鱼体色恢复到交配前期。
主要品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因为该物种分布面积大,并且没有已知的广泛威胁。该物种面临的威胁是在农田上使用杀虫剂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和水污染。在1990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原本在台湾分布广泛的叉尾斗鱼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农药和工业污染等原因已濒临灭绝,促使台湾“农委会”在1990年8月31日公告将叉尾斗鱼列入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予以保护,并实施复育计划。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未知。建议对该物种进行监测,因为在某些地区,该物种已经减少。
主要价值
在水族馆贸易中非常受欢迎,因此它已被广泛运输到世界各地。是小型观赏鱼,喜食孑孓,对除害灭病起到很好的作用。
饲养方法
养鱼容器
以长方形金属玻璃水族箱为好,普通圆形金鱼缸亦可用。但缸上必须加钢罩,以免叉尾斗鱼跳出缸外。如果单养,容水量每2500毫升饲养1对。在缸中可以产卵繁殖,如和其他热带鱼混养,在繁殖季节必须单独分缸饲养。
饲养用水
和饲养其他热带鱼相同,湖水、河水、井水均可用。城市里如需用自来水,需静置1-2天,待去氯后方可用。缸内需放些水草,供其产卵时用。
光照
放置于室内朝南向阳处,可以不加光源,鱼缸上通常用普通电灯作为光照。但在产卵季节需要加置电灯泡,对产卵孵化十分有利。
食料
叉尾斗鱼是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欢吃水蚤、剑水蚤、孑孓、血虫(摇蚊幼虫)、水蚯蚓、鱼肉、鱼肝等。对商品食料如饭粒、馒头、面包、饼干、面条、蛋糕等也能摄食。但长期单喂商品食料,对其颜色、生长和怀卵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冬季最好加喂熟蛋黄,有利越冬。通常每天投喂1次,适量的投喂能保持水的净洁。
越冬
叉尾斗鱼对低温耐性差,气温降至10℃以下时,叉尾斗鱼不活动,5℃以上叉尾斗鱼不会冻死。为此,水温最好保持在10℃以上。只要食料充足,鱼苗当年就能成熟。当雄鱼长至4.6厘米以上,雌鱼长至5.2厘米以上时,性腺已经发育成熟,雌鱼将产卵,雄鱼就吞取空气,混以粘液,然后吐出气泡,泡的直径约1毫米,经过相当时间,气泡则堆积成为一种“泡沫巢”,其长径为5-7厘米。经验证明,雌鱼产卵的水温一般为21-32℃,它先用头部顶撞雄鱼体中部,雄体弯曲成U形,拥抱着雌鱼,立即转体180度,使腹部朝上,这时雌鱼产卵,雄鱼排精。旋即亲鱼都下沉,身体恢复正常而分开。雄鱼随将水中的鱼卵,用嘴衔入“泡沫巢”中,间隔数分钟后,再行支配、产卵,直到卵全部产出为止。产卵后雄鱼单独在巢下保护鱼卵,雌鱼被雄鱼多次追咬后,躲藏在水草丛中休息。雌鱼每年产卵4-6次。鱼卵呈淡黄色,直径约1毫米。在水温21-28℃时,卵经24-48小时孵出鱼苗,初呈蝌蚪状,浮近水面,等其自由游动时,要将雄鱼移出,鱼苗可用熟蛋黄浆饲养,每天喂2次,经6-10天,即可正常饲养。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10:38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