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参照了1964年《
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具体情况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长期的经验积累,制定的一份行业规则。由于《准则》的这种把国际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准则》制订以来,已被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者广为接受,《准则》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也在中国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法规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中国
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由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于2002年发行第一版,并于2004年修改和发行第二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为基础,参照以1964年《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而制定。该准则是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
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由于《准则》的这种把国际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准则》制定五年来,它已被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者广为接受,《准则》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也在中国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法规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准则本文、准则阐述、案例阐释。2000年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德会议上通过了准则的本文和阐述部分,并开始了案例阐释部分编写的准备工作。
2010年,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开始了《中国准则》的修订工作,并于2014年初终告完成。与2000版《中国准则》相比,修订后的《中国准则》既充分尊重了牵绊的主要内容,保证了内容上的延续性,又充分吸收了中国
ICOMOS十多年来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
保护原则、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今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水平,呈现出一些列新的特点和亮点,更具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
界定了文物古迹的定义、保护的宗旨及文物古迹价值的内涵。提出保护必须按程序进行、研究应贯穿保护工作全过程、保护一切形式的真实记录、健全独立稳定的
工作机制等总体要求。
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十条原则,包括:必须
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
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
历史信息、按保护要求使用
保护技术、正确把握
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应重建已不存在的建筑、考古工作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等。
指出
文物保护工程的本质是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及对其相关环境进行整治的
技术措施,并指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应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四类工程。
“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介绍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意义、背景和作用,并对“文物古迹”、“ 不改变文物原状”、“(文物保护的)
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保护工作程序”、“记录档案”、“
管理机制”“评估”、“
保护规划”、“日常管理、保养和展示陈列”、“防护加固”、“修整和修复”、“迁建和重建”、“环境治理”、“
古文化遗址和
古墓葬保护”、“
纪念地保护”等内容进行详细阐释。
附属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实例解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案例阐述是通过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实践,通过具体的保护案例来阐释《准则》的基本内容。准则案例的编写,是为了使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更清楚地了解、认识《准则》条文所表述的内容。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工作,在每一个案例中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都会有所不同,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在每个案例中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响人们对保护措施的选择。因此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应当如何正确使用《准则》所提出的文物古迹保护原则。
文物古迹的不可
再生性,决定了对它干预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不可换回的。前一步工作失误,必然给后面的工作造成损害,直至危害全部保护工作。因此必须分步骤、按程序进行工作,使前一步正确的工作结果成为后一步工作的基础。为此,《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详细阐释中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程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