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研究》是2009年09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
石亚军。本书力求体现资料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研究》分三个部分,上篇为历史回顾,按历史考证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与建设经历的五个发展时期和七个主要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对政治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成效、存在的问题、主要特点、基本经验等作出了总体评价和概括;中篇为理论探讨,按理论分析的方法,围绕政治改革与建设的几个专题,对各种学术争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下篇为改革展望,按逻辑推理的方法,围绕政治改革与建设的战略思考等问题,解读了现行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义,阐发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全书力求体现资料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图书目录
导论
历史回顾篇
第一章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五个发展时期
第二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涉及的主要领域
第二章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成效
第二节 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
第三节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特点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第二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经验
理论探讨篇
第四章 党的民主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节 党内民主建设理论探讨
第二节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理论探讨
第三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探讨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改革
第一节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人大代表的专职化
第三节 人大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第四节 改善人大立法工作与提高人大立法质量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 政府改革与创新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第二节 关于政府改革价值目标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讨
第四节 关于中国政府创新的探讨
第七章 基层民主建设
第一节 村民自治研究
第二节 乡镇长选举研究
第三节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研究
第八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建设理论探讨
第九章 防治腐败与廉政制度建设
第一节 权力腐败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权力腐败特点分析
第三节 中外廉政制度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中国控制权力腐败的制度设计研究
第十章 “一国两制”与国家统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一国两制”与对台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有关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改革展望篇
第十一章 政治改革与建设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十七大对政治改革与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二节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政治改革与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基本政治关系
第十二章 民主政治建设展望
第一节 发展党内民主
第二节 扩大人民民主
第三节 完善协商民主
第四节 改进选举民主
第五节 推动基层民主
第十三章 大部制服务型政府建设思考
第一节 大部制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框架
第二节 大部制服务型政府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大部制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作者简介
石亚军,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政府改革研究》首席专家。主持过多项省部级以上社科课题,获各种研究成果奖12项。独著、合著、主编有多部著作。
图书序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突出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几十年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理论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体制机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教书育人又潜心治学,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启示我们: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努力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图书后记
“历史新起点”书系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是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历史新起点——改革开放30周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课题研究和书系编写工作自2008年4月启动以来,编委会先后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对整个书系所包含的主要问题、每本书的框架结构及重点内容进行了总体安排,在此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集体攻关的优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了研究和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
书系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突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和一些重大理论探索的研究成果。书系以高校党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大学生骨干为读者对象,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理论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对高校师生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书系实行分卷主编负责制。本书是集体智慧和劳作的共同成果,石亚军教授负责全书的整体框架设计和统稿。承担写作任务的分工情况为:导论:石亚军;第一章:常保国、翟校义、梁旭;第二章:常保国、李黄俊;第三章:陈鲲;第四章:翟校义、汪兰丽;第五章:卢春龙;第六章:欧阳帆;第七章:张立鹏、张弛;第八章:屈超立、汪兰丽;第九章:周建明、陈忠云;第十章:梁旭、常保国;第十一章:李筠;第十二章:常保国;第十三章:石亚军、李飞、李驰、耿云;参考文献:李筠。在本书主题、思路、框架和主要内容的讨论过程中,张桂琳、丛日云、杨阳等教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书系框架结构由顾海良、冯刚、黄蓉生、胡树祥同志设计策划。本书系有关课题的研究及出版得到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书系编写过程中,教育部社科中心杨海英、吕治国、祝念峰、朱喜坤、马建辉等同志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晶、郭晓明等编辑,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编辑推荐
《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研究》是“历史新起点”书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