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早教
中国式婴幼儿早期教育方式
中国式早教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式婴幼儿早期教育方式。婴幼儿早期教育一直是最近几年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个领域。在中国,很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在外国人眼里,却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中国式早教,有很多都不合理,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未必有好处。
基本介绍
中国式早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孩子获得发展,从孩子一出生起,就离不开家庭和家长,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0-3岁幼儿更是一可刻离不开家庭。提高父母的早期教育理念与教育水平就是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幼儿园的早期教育的首要对象应该锁定为——家长。
在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自己却不愿意改变,总是希望孩子总是能通过教育达到什么样的改变。但是,希望孩子达到根本的改变和发展,家长必须自己的反思,必须先做出改变。通过自己的行动、语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他需要的帮助,与孩子共同成长,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
利弊
被追捧
中国式早教在中国,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智力和才艺方面的,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非常有好处。在中国,强调家园合作,父母要在家里辅导孩子学习,这是在中国才遇到的,我们不太适应,也不如中国的父母做得好——在我们国家,这些是不需要父母做的。
(孟加拉国):欣赏和赞成中国幼教
在孟加拉国,幼儿园的老师会对孩子作出一些鉴定,比如会告诉我们孩子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但是比较抽象和简单。而在中国,幼儿园老师更加负责,每天会列出许多详细的表格,比如孩子每天上了几次洗手间,喝了几次水等等,非常具体,让父母一目了然,我们觉得非常好。在我们国家,孩子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很少,基本上就是玩耍。我很欣赏中国家庭教育的严厉,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过我不会强迫孩子学习钢琴、书画之类,除非他自己真的感兴趣。
(韩国):这里比韩国更宽松
我们全家都热爱中国文化,现在孩子在广州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中国的东西。他目前可以讲韩国话,也可以讲普通话、英语和广东话。他喜欢中国,这里相对于韩国宽松些,他每天在幼儿园很开心,可以跟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交流。反而在韩国,孩子受到的束缚相对要多一些,孩子们从小也要接受各种培训,比如平时的礼节训练很严格竞争压力也很大。
(新西兰):幼儿园每天只开两小时
我来中国五六年了,两个孩子都是在开放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他们所在的幼儿园有不同国家的孩子,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文化熏陶,学到不同的语言。这是很宝贵的财产,也是我最欣赏的。当然也有些负面影响,比如孩子学会了攀比和一些骂人的粗话,但微不足道,不是大问题。在新西兰的幼儿园,并不特别看重智商培养。每天只开放两小时,而且基本上是玩耍,父母也可以全程陪伴。生活中我从来不打骂孩子,我认为孩子在10岁之前都没有错。错的只能是父母,是父母没有教会他正确的东西。
不合理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早教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现在年轻的父母或许受到自己小时候错误早教的影响,对早教或多或少都有些错误的认识。但更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很多父母们没有认识到这些早教方式是错误的,当然更谈不上改正了。在国外很多父母看来,以下是他们认为不合适的“中国式早教”做法。
1、“伤仲永”的比较与炫耀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2、忽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3、要孩子走父母铺好的路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4、盲目用功争取成绩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5、早起才健康,睡觉是懒惰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6、爱是最好的借口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中国式早教 - 国外与中国有哪些不同 中国式早教 中国式教育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难去改观,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下面带大家了解下澳洲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孩子有哪些区别。很多中国人也选择在澳洲留学,除了环境好肯定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哪里的教育和中国有何区别呢?看看来自澳洲的朋友是怎么分析的。1.穿衣服华人孩子一概都是掩的严严实实,到冬天更是穿的像个小水桶。再看澳洲人的孩子,经常穿的比大人还少,十几度的天气也还是短袖、短裤,还常光着脚,在家里的院子里跑。有些华人父母认为,不能跟澳洲小孩比,基因不一样。真的是这样吗?不管是不是真的,连华人父母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孩子和当地孩子比更容易生病、感冒。不过有些在澳大利亚住久的华人朋友也慢慢敢让孩子少穿点了。2.喂饭澳洲朋友永远不理解为什么华人家庭里的小孩,都3、4岁了还是由大人喂饭。如果去餐厅碰到带孩子的家庭,这种情况更是一目了然:华人家庭都是有老人,有时还不止一、两个,再加上年轻父母,再加上一个小孩。坐在餐桌旁,一定是有至少一个人是负责喂饭的。常常是一个大人吃完了,和另一个大人说,你吃吧,我来喂。如果一直是一个大人喂,那这个人一般就吃不到什么了。而澳洲家庭围着餐桌吃饭的时候,把小孩往高椅子里一放,往盘子里拨点儿小孩能吃的东西,甚至就给他手抓一只大虾或空心粉之类的的,大人就不管了,该吃就吃,该聊天就聊天。当然几岁的小家伙肯定是吃的个天翻地覆,满脸、满手都是,但是通常是乐不可支,特别可爱。在澳洲,一般小孩两岁以后就自己吃了,父母一概不喂。而且夫妻俩也没有老人在旁帮忙。3.走路经常在家附近,或是购物中心里看到走路跌跌撞撞但兴致高昂的小家伙,通常是一、两岁。澳洲的父母都鼓励孩子自己走路,在家里也是一样,大人干大人的,小家伙就自己转悠,或是和家里的狗狗玩。可是华人家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就是,两三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了,从一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比如做饭的时候,经常就听到妈妈对爸爸说,你抱一下,我要做菜了。有一对老夫妻,在澳洲带孙子,孙子长的非常结实,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像“秤砣”。奶奶经常抱怨说,整天抱着孙子,胳膊酸的受不了,最后还得了个“网球肘”。可是那时他们的孙子已经两岁多了!外出度假,这个区别也很明显:澳洲小孩都在地上跑,华人小孩则被大人抱着。如果问大人,华人朋友会说:小孩那么小,哪能走那么远的路!4.玩耍孩子玩耍方面,澳洲家庭和华人家庭的不同了。和做父母的华人朋友在一起,最常听到的就是“别做这个!”“别碰那个!”“别去那儿!”“小心!”还伴着紧张的眼神。有一次在一家华人朋友家的后院玩,他们家两岁多的男孩跑到院子里的水龙头旁边,水龙头下有一小塑料桶,里面接满了水。妈妈马上说,唉不要过去,危险!让笔者当时觉得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在两个大人的看护下,只到小孩膝盖的一小桶水对小孩会有什么危险可言。当然不光是危险,就是弄湿了,弄脏了,也是华人父母觉得万万不可以的事。所以很多华人父母刚把孩子送到当地幼儿园的时候,都觉得那里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沙坑里玩沙子实在不可理解。笔者曾经有一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天的下午路过邻居家时,看到这个家的男主人正在拿着一个大海绵块奋力洗车,车上全是大泡泡。而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旁边是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金色的卷发,胖胖的肚皮,光着身子,也在拿着一块小海绵,蘸着肥皂水,奋力在洗他的小自行车,沾在他身上的泡泡比在他小车子上的还多。两人都非常认真,谁也顾不上谁。这个场景已经过去十几年,可是到现在都深深的印在笔者的脑海里。不知道这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哪个会更有勤劳的习惯和独立的精神?5.嚎哭小孩子哭恐怕很难避免。但是就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公共场所嚎啕大哭,且持续时间很长的通常都是华人的孩子。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概率,但这个现象很多人,包括华人朋友都有同感。笔者无法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里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不过,华人父母加上爷爷奶奶,一大家子一起惯孩子,这个现象可能是没有人会有什么异议的。在超市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麦克,请你把鱼罐头放回去。”“露西,我们今天不买巧克力饼干,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而麦克和露西通常是个四、五岁到十来岁的小家伙。如果他们还拿着那些父母不要买的东西,父母就会一遍一遍的重复:请放回去,而且还特别强调这个“请”字。通常,小孩子就把东西放回去了。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华人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可取之处。华人一般都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抱负,一生要有成就(当然也有太强调所谓“成功”的问题),可是澳洲人通常对孩子的态度是“随便,你想干啥干啥,只要不犯法。”在这种情况下,澳洲的孩子比较缺乏对人生方向的引导,结果常常耽误了进取的时机,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曾有人说,澳大利亚人和华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偏颇,总体来说,澳洲人对孩子太松,华人父母管的又太紧,综合一下就是最好了。你觉得呢?
1、“伤仲永”的比较与炫耀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忽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3、要孩子走父母铺好的路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4、盲目用功争取成绩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5、早起才健康,睡觉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6、爱是最好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区别
很多中国人也选择在澳洲留学,除了环境好肯定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哪里的教育和中国有何区别呢?看看来自澳洲的朋友是怎么分析的。
1.穿衣服
华人孩子一概都是掩的严严实实,到冬天更是穿的像个小水桶。再看澳洲人的孩子,经常穿的比大人还少,十几度的天气也还是短袖、短裤,还常光着脚,在家里的院子里跑。有些华人父母认为,不能跟澳洲小孩比,基因不一样。真的是这样吗?不管是不是真的,连华人父母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孩子和当地孩子比更容易生病、感冒。不过有些在澳大利亚住久的华人朋友也慢慢敢让孩子少穿点了。
2.喂饭
澳洲朋友永远不理解为什么华人家庭里的小孩,都3、4岁了还是由大人喂饭。如果去餐厅碰到带孩子的家庭,这种情况更是一目了然:华人家庭都是有老人,有时还不止一、两个,再加上年轻父母,再加上一个小孩。坐在餐桌旁,一定是有至少一个人是负责喂饭的。常常是一个大人吃完了,和另一个大人说,你吃吧,我来喂。如果一直是一个大人喂,那这个人一般就吃不到什么了。而澳洲家庭围着餐桌吃饭的时候,把小孩往高椅子里一放,往盘子里拨点儿小孩能吃的东西,甚至就给他手抓一只大虾或空心粉之类的的,大人就不管了,该吃就吃,该聊天就聊天。当然几岁的小家伙肯定是吃的个天翻地覆,满脸、满手都是,但是通常是乐不可支,特别可爱。在澳洲,一般小孩两岁以后就自己吃了,父母一概不喂。而且夫妻俩也没有老人在旁帮忙。
3.走路
经常在家附近,或是购物中心里看到走路跌跌撞撞但兴致高昂的小家伙,通常是一、两岁。澳洲的父母都鼓励孩子自己走路,在家里也是一样,大人干大人的,小家伙就自己转悠,或是和家里的狗狗玩。可是华人家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就是,两三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了,从一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比如做饭的时候,经常就听到妈妈对爸爸说,你抱一下,我要做菜了。有一对老夫妻,在澳洲带孙子,孙子长的非常结实,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像“秤砣”。奶奶经常抱怨说,整天抱着孙子,胳膊酸的受不了,最后还得了个“网球肘”。可是那时他们的孙子已经两岁多了!外出度假,这个区别也很明显:澳洲小孩都在地上跑,华人小孩则被大人抱着。如果问大人,华人朋友会说:小孩那么小,哪能走那么远的路!
4.玩耍
孩子玩耍方面,澳洲家庭和华人家庭的不同了。和做父母的华人朋友在一起,最常听到的就是“别做这个!”“别碰那个!”“别去那儿!”“小心!”还伴着紧张的眼神。有一次在一家华人朋友家的后院玩,他们家两岁多的男孩跑到院子里的水龙头旁边,水龙头下有一小塑料桶,里面接满了水。妈妈马上说,唉不要过去,危险!让笔者当时觉得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在两个大人的看护下,只到小孩膝盖的一小桶水对小孩会有什么危险可言。当然不光是危险,就是弄湿了,弄脏了,也是华人父母觉得万万不可以的事。所以很多华人父母刚把孩子送到当地幼儿园的时候,都觉得那里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沙坑里玩沙子实在不可理解。
笔者曾经有一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天的下午路过邻居家时,看到这个家的男主人正在拿着一个大海绵块奋力洗车,车上全是大泡泡。而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旁边是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金色的卷发,胖胖的肚皮,光着身子,也在拿着一块小海绵,蘸着肥皂水,奋力在洗他的小自行车,沾在他身上的泡泡比在他小车子上的还多。两人都非常认真,谁也顾不上谁。
这个场景已经过去十几年,可是到现在都深深的印在笔者的脑海里。不知道这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哪个会更有勤劳的习惯和独立的精神?
5.嚎哭
小孩子哭恐怕很难避免。但是就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公共场所嚎啕大哭,且持续时间很长的通常都是华人的孩子。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概率,但这个现象很多人,包括华人朋友都有同感。
笔者无法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里面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不过,华人父母加上爷爷奶奶,一大家子一起惯孩子,这个现象可能是没有人会有什么异议的。
在超市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麦克,请你把鱼罐头放回去。”“露西,我们今天不买巧克力饼干,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而麦克和露西通常是个四、五岁到十来岁的小家伙。如果他们还拿着那些父母不要买的东西,父母就会一遍一遍的重复:请放回去,而且还特别强调这个“请”字。通常,小孩子就把东西放回去了。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华人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可取之处。华人一般都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抱负,一生要有成就(当然也有太强调所谓“成功”的问题),可是澳洲人通常对孩子的态度是“随便,你想干啥干啥,只要不犯法。”在这种情况下,澳洲的孩子比较缺乏对人生方向的引导,结果常常耽误了进取的时机,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曾有人说,澳大利亚人和华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偏颇,总体来说,澳洲人对孩子太松,华人父母管的又太紧,综合一下就是最好了。你觉得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15:1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利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