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戏剧工作者团体。前身是1930年8月1日成立的左翼戏剧团联盟,1931年1月,左翼戏剧家联盟正式在
上海成立。“剧联”先后创办《
戏剧新闻》、《艺术信号》、《艺术新闻》等刊物。1935年,中国共产党开始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剧联”为适应这一新形势自行解散。
1930年,
南国社、艺术剧社、剧艺社、辛酉剧社、大夏剧社、复旦剧社等戏剧社团在上海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剧团联合会。为反抗国民党对艺术剧社、南国社的迫害,上海戏剧界又于1930年8月将“剧团联合会”改组为“左翼剧团联盟”以便开展有力的抗争。继艺术剧社被查封之后,南国社不久又遭封闭。在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下,有的剧团退出剧团联盟,有的则因内部分化而解体。为适应这一形势和有利于剧运发展的需要,剧团联盟决定,于1930年底把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以个人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由
田汉任执行委员会书记。
1931年1月,中国左冀戏剧家联盟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以田汉为首的执行委员会,
刘保罗负责总务,
赵铭彝负责组织、
郑君里负责宣传。参加剧联的盟员有洪深、应云卫、郑伯奇、许幸之、陶晶孙、黄芝冈、王莹、陈波儿等,文委在剧联设党团,由杨人任书记,赵铭彝任宣传员,侯鲁史任组织委员,党团成员还有叶沉、谢兆华、曹正、司徒慧敏等。
“剧联”内部的党团组织是其领导核心,先后由刘保罗、赵铭彝、于伶等任书记。“剧联”的组成是左翼戏剧运动有组织地全面开展戏剧运动的标志。“剧联”成立后,先后组织大道剧社、春秋剧社、三三剧社、光光剧社和骆驼演剧队等中心剧团,通过独立演出、联合演出和团结学校中的学生剧团一起进行游击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公开演出,开展左翼戏剧运动。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田汉的《乱钟》、适夷的《活路》、袁殊的《工场夜景》等。
“剧联”还派遣其成员到沪东、沪西、浦东等工厂区指导工人群众组织蓝衣剧团。蓝衣剧团除演出左翼戏剧外,还运用上海方言演出反映本厂工人斗争生活的活报剧,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开展。“剧联”还积极开展全国各地分支组织的建立。先后在南通、北平、武汉、广州、南京等地建立分盟;在青岛、苏州、杭州、太原等地建立小组。其活动方式和上海总盟大体相似,大多数组织了自己的剧团,如北平分盟的苞莉芭剧社、新球剧社、呵莽剧社;南京分盟的磨风剧社;杭州的五月花剧社。它们配合当地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活动。上海总盟和各地分盟还出版了大量的戏剧刊物。上海有油印的内部刊物《戏剧通讯》和公开出版的《艺术新闻》周刊;北平有《戏剧新闻》、《艺术信号》等。
1931年9月“剧联”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提出了左翼戏剧运动的方针和任务。剧联主要任务是在白色区域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活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方式,开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剧联以秘密盟员为核心,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了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了大量进步剧作家创作的剧目。剧联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阻挠,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
1934年秋后,各地“剧联”组织因受到当地国民党政权的打击,相继停止活动。“剧联”成员决定变换活动方式,用可以公开活动的人士组织大型的专业剧团,如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四十年代剧社等,演出《娜拉》、《钦差大臣》等世界名著,使左翼戏剧运动向纵深发展。1935年
一二九运动爆发,“剧联”为了执行党的
统一战线,于1936年初自行解散。
“剧联”在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粉碎
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反映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剧联领导的左翼戏剧运动中,戏剧工作者通过艺术实践,提高了演剧运动的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