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北京市公办高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CULR),位于北京市,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建,直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单位。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39年,为了适应培养工人干部的需要,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筹委会)接办了原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职工二大队,改名为延安工人学校,迁往桥儿沟办学。同年6月,中共中央将陕北公学、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四校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延安工人学校550名学员被改编为华北联合大学工人部。
1946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由华北联合大学党总支书记、校务主任狄子才带领华北联大部分干部和其他人员完成学校的创办工作。
1949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会议建议全总开办“工运干部学校”。9月下旬,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全总决定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培训全国各地的工会主席,并由全总副主席李立三兼任校长,校址为天津市九江路26号,即原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校址。11月8日,全总干校第一期普通班举行开学典礼,全总副主席李立三和全总多位领导出席。第一期普通班学员共计674人,来自全国各主要工业城市的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学校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校讲授课程。首期学员经过半年的学习,于1950年5月15日毕业。
1952年7月24日,全总党组向刘少奇同志请示,拟在北京市修建能容纳1500名学员的全总干部校舍。8月20日,刘少奇同志对上述全总党组的请示作了批示,同意在北京修建全总干部校舍。
1954年7月26日,学校开始从天津迁往北京,8月11日,学校教职工正式在北京新校舍办公。1966年6月,学校停办。
恢复办学
1978年11月10日全总党组向中央申请恢复全总干校;1978年11月12日,中央同意恢复全总干校。
1984年8月13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系中央部委所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为学院书写“中国工运学院”院名。
1985年八五级工会学专业和劳动保护专业开学。经教育部同意,这两个专业列入国家1985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院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同年9月14日,院长办公室第24次会议决定:撤销培训部,成立工会学系、劳动保护系。
1997年起,试办成人大专函授教育。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学院开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
持续发展
2003年5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并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通知”,学院由成人高校转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院于当年面向全国首次招收法学、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200名普通本科学生。
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学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
2021年11月,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正式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自2022年起停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2024年3月,获准加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
2024年11月8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沈阳教学基地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开设25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97人,其中专任教师383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3人,在聘副教授112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7.96%。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7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越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阿根廷,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个校属校建科研机构,9个校属院(部)建科研机构和25个院(部)属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获得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其他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各类横向课题20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ScienceDirect期刊库、EBSCO、威科法律百科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库、超星、中文在线电子图书等20余家,180多个数据库。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劳动教育评论》《中国教工》等三部学术期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研究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术性期刊,设有“劳动关系研究”“劳动法律研究”“职工队伍研究”“劳动保障研究”“工会研究”以及“专家特稿”等栏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曾连续六次入选北大核心期刊,两次入选南大核心期刊(CSSCI)。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劳动教育评论》
《劳动教育评论》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四辑。期刊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弘扬劳动精神,繁荣劳动教育科学研究,构建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学科体系,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刊物聚焦劳动教育政策解读、劳动教育理论前沿、劳动教育哲学研究、劳动教育案例分析、国际劳动教育比较、劳动教育思想研究以及劳动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常设专家访谈、理论前沿、评价研究、历史回眸、互鉴交流、调查研究、国外动态等栏目。
《中国教工》
《中国教工》创刊于1950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的国家级、综合类教育期刊。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统一部署和实际工作需要,2020年开始,《中国教工》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合作主办。办刊以来,《中国教工》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牢牢把握办刊的政治方向,传播全总声音,反映教科文卫体行业广大职工的呼声,依法依规办刊,发挥了服务工会工作、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作用,是工会领域和教科文卫体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刊物。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外圆环之间上方为英文“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下方为中文简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两边分别以圆点符号隔开。内圆是汉字“中”、“工”两字组成的主体图案。
学校校旗为印有校徽、校名的旗帜。
精神文化
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释义:“刚健创新”,源于《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立德守正,崇劳创新
立德,意为树立德行,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守正,意为恪守正道,语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正,即正气、正道;守正,就是守住正气与正道、守住使命与初心、守住责任与担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崇劳,意为崇尚劳动,实干兴邦。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学校坚持崇尚劳动育英才,研究劳动科学、弘扬劳动精神、推进劳动育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校园和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学校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知识创新,引导师生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社团文化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北京校区
北京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主要承担大三、大四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涿州校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涿州校区成立于2005年,主要承担学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年有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生活,是学校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0年6月,校区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镇域内,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面积2.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0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0.8万平方米。校区有教学楼2座,占地面积0.96万平方米,图书馆1座,占地面积0.37万平方米。图书馆有藏书83万余册,期刊1000多种,购买数据库50余个。校区建有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模拟法庭、数控实训车间、服装实训车间,语音教室、画室、高职酒店专业实训中心、社会工作实验室、智能化文科综合实验室和表导演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实验场馆。校区内有各类运动场面积共3.1万平方米,包括标准化田径场、气膜体育馆,健身房、体操房、乒乓球和散打活动室等。同时还配备了舞蹈教室、钢琴教室、社团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校区每年开设各类课程500余门,邀请全国各界知名学者、行业精英、劳动模范,为学生举办各类讲座百余场,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数百场次。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科研概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使命与愿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