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是以
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在冕宁发布的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
主要内容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一九三五年五月)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 朱德
发布背景
1935年5月,中央红军由云南巧渡金沙江皎平渡,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凉山地区。当时,蒋介石调动十余万中央军围追,部署五六万川军在大渡河畔堵截红军,扬言要在大渡河消灭红军,让红军重蹈石达开全军灭亡的覆辙。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在会理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刘伯承为司令、聂荣臻为政委、罗瑞卿为参谋长的红军先遣部队,为红军开路。
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先遣队于5月20日抵达泸沽。为迅速抢渡大渡河,刘伯承等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取道冕宁,过彝区到安顺场。出发前,刘伯承对部队作了动员,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朱德总司令安定彝民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军阀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当时的冕宁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彝人对汉人怀有强烈的戒备心理和敌对情绪。加之红军到冕宁之前国民党又进行了大量反动宣传,弄得人心惶惶。红军先遣部队一进入彝区,便被彝民堵住了去路,连连遭到袭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5月22日,红军在冕宁县城公开张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以下简称《布告》)。这个布告是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在先遣部队进入冕宁时就已普遍宣传。《布告》指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在长征路上,红军经过了12个省的1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与彝、苗、瑶、壮、布依、土家、侗、纳西、白、傈僳、藏、羌、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直接交往,加深了对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提高了对民族众多、民族社会制度不同现状的认识,从多方面积累了民族工作经验,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基础。
《布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中表达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区域大小,一律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是极其宝贵的。当时为了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红军指战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把竹子砍下来整齐地排列成一样高,用手比划向群众解释,意思是你是彝人,我是汉人,我们都是一样高的,这就叫做民族平等。“尊重彝人风俗”,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体现了红军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弃家跑到山上躲藏,红军用了他们的粮食就把钱放在粮袋里,用了柴就把钱放在柴堆里,喝了水就把钱放在水桶边,所以很快赢得了彝族群众的信任。“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指明了军阀是彝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共同敌人,这就使彝族同胞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解放的。“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则体现了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声。
历史意义
在发布《布告》的同时,广大红军指战员身体力行,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到冕宁,红军就释放了被国民党县政府关押在监狱里的彝族人质,并请他们喝酒、谈心,宣传《布告》精神,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宣传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军队,使彝族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专打国民党反动派的,是帮助彝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红军广为宣传《布告》精神,在短短几天内就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光照千秋的彝海结盟,就是《布告》所阐述的民族政策结出的硕果。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和果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按约定在山清水秀的彝海边见面,歃血盟誓,结为兄弟,这就是享誉中外的“彝海结盟”。这种真诚与友好,对彝族人来讲是从未有过的事,使他们深受感动。次日,红军先遣队在小叶丹的陪同下向彝区进发,沿途没有受到阻拦,直达安顺场,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保证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红军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这个《布告》还有―个重要内容,就是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一词。从此,“万里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长征胜利后,
毛主席总结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宣言书。在凉山,红军郑重宣告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是骨肉兄弟,并明确提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和主张。
长征是宣传队。凉山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红军队伍向沿途各族人民宣传,反动军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解放的道路。在凉山,红军经过了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德昌、西昌、喜德、冕宁、越西、甘洛等10县市,当地各族人民受到革命教育,明确了革命的方向。一大批凉山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长征是播种机。红军进入冕宁后,建立了入川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县革命委员会设立了两科一室,其中一科就是弱小民族科,这个科是红色政权建立以来从未设立过的科,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是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的民族工作机构的雏形。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冕宁县工作委员会,建立了武装组织“抗捐军”。红军点燃的星星之火一直燃烧在这块土地上。
1950年3月,刘伯承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凉山,1950年底成立了西昌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2年建立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1956年,
伍精华作为凉山州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共八大,并就《凉山彝族从奴隶制度废除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作大会发言,表达了彝族人民改变落后面貌、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凉山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凉山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