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军旗是
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的红军军旗样式为红色底子,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左角上有黄色的
五角星。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起初样式不统一。1930年
中共中央军委对红军军旗式样作出明确规定。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对军旗样式再次进行了规定与统一: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左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
1927年八一
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为了争取和团结
国民党左派,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用
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
秋收起义时,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
何长工、副官
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三人设计出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红色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有黑色镰刀、斧头,分别代表农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裤一侧缝有一条白布,上面用黑布缝写着繁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的
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各地武装起义部队也设计打出了与秋收起义部队相似的军旗。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通告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
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由工农革命军改称红军后,各部军旗的样式,除旗裤上所写的部队标识文字改变外,其他的变动不大。但各根据地的红军由于相互协同军事行动很少,联系不便,军旗的样式、尺寸仍然不统一。
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建设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旗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苏区代表大会和红军代表大会。会后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式样。1930年式红军军旗,经过了中共中央军委的两次文件确认,体现了相当的权威性。与秋收起义时的军旗设计方案相比,草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旗帜尺寸、颜色、斧头的样式和刃锋在图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须与文字的横标。
1930年10月下旬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编制表七,附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师、团三级旗帜图样:旗为正方形,军、师两级每边为3尺6寸,团每边为3尺2寸;靠旗柄的一边为条幅式部队番号,文字为“红军第×军第×师第×团”;上边为横幅式“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文字;中间缀嵌有交叉的镰刀锤子图案的五角星;除旗柄的一边外,缀飘穗。编制表没有标明颜色。依据同时颁布的“臂章”和“帽章”标示的颜色判断:旗为红地、白条幅黑字、黄飘穗;五星颜色有两种,一是红星黄边图案,一是红星白边黄图案。
1931年3月18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红军军旗样式有较大变化,镰刀斧头改为金黄色镰刀铁锤,五角星由白色改为金黄色,单独置于旗幅内上角,以旗须颜色(红、黄、黑、白、蓝、绿)区分部队属性(步、骑、炮、工、辎、医)。还规定了授旗范围和红军各级旗帜规格:中央军委为5.6×4(市尺,下同),集团军为5×3.6,军为4.4×3.2,师、团为3.8×2.8,营、连为3.2×2.4。1931年式红军军旗:“旗幅的左上方为顶角向上的五星,旗中间为一交叉的镰刀、锤子”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颁布《苏维埃群众团体及红军旗帜印信式样》,更改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式样。下发了军旗图式,规定旗的右上方为一五角星,旗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旗的三边有旗须,旗杆处有二寸三分的白布书写部队番号。同时规定五角星和“镰刀锤子”一律用金黄色。这种军旗一般称为“三三式”军旗。但各地游击队由于当时战事频繁,信息不畅通。还在沿用“三0式”军旗。
1934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其中规定: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该决定宣读后一致通过。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对军旗样式再次进行了规定与统一。红军各部队根据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定,普遍使用了五角星和镰刀与锤子分开的军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
红二十五军、
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相继
长征。红军在长征中使用的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规定的1934年式红军军旗。至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
八路军、
新四军前,中国工农红军一直在使用“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左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的1934年式红军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