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演进
2016年11月出版的图书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演进》是2016年11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京祥、胡嘉佩。
内容简介
城镇体系规划是中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域型规划,它是国家、区域进行空间发展调控的重要手段。因而,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能够为我们理解国家空间治理逻辑提供重要线索,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中国区域型规划的演进历程。本书将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置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宏大变迁中予以研究,对每一时期中城镇体系规划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规划实践、理论技术、教育体系等相应内容进行一一梳理,从 而总结出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化特征、脉络逻辑,并进而展望其发展趋势。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宜从事各类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科研、设计与管理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学资料。
编辑推荐
该书通过国家发展史、区域规划史、学科发展史、规划理论演进史,对60多年来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轨迹、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描绘出清晰的演化脉络。
该书始终把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演进置于国家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并以国家发展转型的“社会大事件”为序,由此概括了城镇体系规划的角色属性、理念方法、主要内容等发展演化过程。
该书许多方面都跳出了法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局限——首先表现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其次是规划编制与实施主体方面的拓展。如此,有主有次、有分有合的研究范围界定,有助于在更高层面上深刻阐释和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精髓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张京祥,1973年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区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区域发展及规划理论,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
胡嘉佩,1989年生,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现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获得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多项。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1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的总体性分析框架
1.1 梳理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史的重大意义△1.1.1 城乡规划学科“科学化”与“中国化”建设的有益探索/1.1.2 为“多规合一”背景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提供启示
1.2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的研究框架△1.2.1 基于“广义”理解的城镇体系规划范畴/1.2.2 从宏观背景到学科发展的整体分析框架
1.3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的阶段划分△1.3.1 阶段划分方法的选择/1.3.2 阶段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2 计划经济时期:孕育与萌芽(1980年代中期以前)
2.1移植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2.1.1百废待兴中“倒向社会主义”一边/2.1.2全面引入并深入学习“苏联模式”/2.1.3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与以重工业为主的道路
2.2“城镇布局”思想在区域规划波动发展中孕育与萌芽△2.2.1以工业项目布局为重点的第一次区域规划浪潮/2.2.2“大跃进”后区域规划陷入全面停滞/2.2.3“文化大革命”期间有限的区域调查研究与规划实践/2.2.4“城镇体系”思想在区域规划实践中的萌芽与发展
2.3权威式的理论借鉴以及工程化的技术方法△2.3.1多种形式全面引入和学习苏联的区域规划理论方法/2.3.2“地域生产综合体”:区域城镇布局的主导理论/2.3.3以指标配给与定量判断为主的工程技术方法
2.4以地理院校为起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学科萌芽△2.4.1城市规划学科的工科化道路/2.4.2地理院校介入城市与区域规划教育工作/2.4.3地理院校将区域视野引入城市规划教育
2.5小结:“以苏为师”下的城镇体系思想孕育与萌芽△2.5.1角色属性:对国民经济计划单向、被动的空间落实/2.5.2理论建构:国家集权下单向化、单一化的规划理论引介/2.5.3理念方法: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工科思维逻辑
3双轨体制时期:交融与初建(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
3.1“双轨”体制时期的渐进式改革△3.1.1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3.1.2从“以苏为师”走向对外开放/3.1.3从中央集权走向权力下放
3.2中国特色化城镇体系规划初步成型△3.2.1“城镇布局”专题在国土规划浪潮推动下充实发展/3.2.2城镇体系研究为市域规划提供宏观区域分析功能/3.2.3城镇体系规划兴起并最终成为法定规划类型/3.2.4多尺度、多类型、多范畴的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3西方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广泛引入及本地化创新运用△3.3.1城镇体系研究关注度提升与研究机构完善/3.3.2西方城镇体系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进展的引介/3.3.3城镇体系理论的本地化创新与实证运用/3.3.4城镇化研究的兴起以及城镇化载体之争/3.3.5科学化思潮下定量方法的兴起与普及
3.4以地理院校为主力的城镇体系规划教学体系初步建立△3.4.1地理院校“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的继续完善/3.4.2对计划经济时期规划教学内容的延续与提升
3.5小结:新旧交替、内外碰撞下的学科交融与初建△3.5.1角色属性:国家有限发展资源的调配工具/3.5.2理论建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下的积极创新/3.5.3理念方法:实证主义逻辑与过度计量化现象
4增长主义时期:扩充与发展(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
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4.1.1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策导向/4.1.2全面对外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4.1.3分税制改革背景下政府的企业化治理倾向/4.1.4“城镇化”成为贯穿各级区域、城市的“国家战略”
4.2城镇体系规划向“区域型规划”的巨大转变△4.2.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正式颁布/4.2.2城镇体系规划在全国各区域层次全面开展/4.2.3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已经具备了区域规划的综合性/4.2.4作为制度突破的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风靡全国/4.2.5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衍生类型
4.3面向实践需求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4.3.1以“三结构,一网络”为重点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总结/4.3.2与时俱进地进行国际理论的引入与应用/4.3.3定性与定量分析促进规划技术方法发展/4.3.4成立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推动学术活动
4.4实践推动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教育普及与发展△4.4.1城镇体系规划学科教育的普及化和规范化/4.4.2与规划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4.5小结:“增长主义”高潮中的学科发展与潜在危机△4.5.1角色属性:走向巅峰但又濒临失效的管控手段/4.5.2理论建构:实用主义哲学下的理论拼凑与发展/4.5.3理念方法:多样化与规范化并存的逻辑思路
5转型发展时期:多元与提升(2005年以来)
5.1传统发展困境与执政理念转变△5.1.1全球化进程加深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5.1.2区域发展落差不断加剧与区域协调政策密集出台/5.1.3城乡差距矛盾日益突出与城乡统筹战略全面实施/5.1.4生态资源危机凸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落实/5.1.5中央“再集权化”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
5.2“区域型规划”多规并起及转型发展△5.2.1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强势回归/5.2.2城镇体系规划的拓展深化与调整提升/5.2.3新一轮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蓬勃兴起/5.2.4“群规割据”的混乱局面与“多规合一”的实践尝试
5.3多元并存、内外并重、融会贯通的理论与方法发展△5.3.1基于增长导向的全球化研究与竞争力理论/5.3.2基于协调理念的区域治理与城乡统筹研究/5.3.3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5.3.4注重准确描述与及时反馈的规划技术创新
5.4城镇体系规划学科教育日益走向成熟与完善△5.4.1“城市规划学科”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转变/5.4.2系统性、规范性、时代性的教学体系日趋成型
5.5小结:转型推动下的学科多元发展与内涵提升△5.5.1角色属性:面向多元目标与多方利益的公共政策/5.5.2理论建构:学科价值内省与本土规划理论发展/5.5.3编制方法:从“精英技术”走向“协商决策”
6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脉络及总体特征
6.1角色属性:从“技术工具”逐步走向“公共政策”
6.2实践发展:日益全面、系统、多元的规划编制 △6.2.1载体类型日益丰富/6.2.2规划范围不断扩展/6.2.3内容体系持续扩充/6.2.4目标导向渐趋多样/6.2.5部门间职能日益冲突
6.3理论方法:以外部为参照、实践为推力的建构过程
6.4专业教育:从工、理二分逐步走向普及化与规范化
6.5国家宏观环境变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发展的互动
7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7.1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化的总体趋势△7.1.1不同层级政府间竞合博弈的平台/7.1.2推动中国城市—区域嵌入并重塑全球网络/7.1.3超越特定规划形式而内化为区域统筹协调的思想/7.1.4实践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7.2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前瞻思考的重大命题△7.2.1“新常态”下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变革的方向/7.2.2“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界城镇体系规划的创新/7.2.3城镇体系规划对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贡献
附录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演进“大事记”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专栏来源
参考资料
1.1.
文津搜索.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00:1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