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995提出的标准文件
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下,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通过研究和不断修改补充,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该系统分类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简介
中国土壤的发生分类,由于其与土壤地理学(空间地带性)联系紧密,与土壤的地方名关系密切,比较接地气,便于农业等生产活动应用,具有显著的生命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从1984年开始,先后与34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进行了10年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1985)、e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1987)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三稿)》(198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1993),并于199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具体分类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既与国际接轨,又充分体现我国特色。除有分类原则、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和分类系统外,还有一个检索系统,每一种土壤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找到所属的分类位置,也只能找到一个位置。所谓“诊断层“,是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没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就谈不上定量分类。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就诊断层而言,36.4%直接引用美国系统分类的,27.2%是引进概念加以修订补充的,而有36.4%是新提出的。在诊断特性中,则分别为31.0%、32.8%和36.2%。作为一个系统不仅要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而且要有一个应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检索系统。而如果没有检索系统的分类,无法把定量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专家根据千百个土壤剖面的形态、理化性质进行验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检索系统的土壤分类。进而,将检索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进行土壤系统分类的自动检索。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共七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屑、土种和变种。前四级为高级分类级别,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因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三级为基层分类级别,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因确定制图单元用。中国的土壤学家在系统分类体系中共提出了14个土纲(一级分类)及其判断的指标依据,其中七个与粮农组织的WRB一致,6个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一致(二者之间有3个一致),自己建立了4个新土纲。铁铝土(Ferralsols)、潜育土(Gleysols)、淋溶土(Luvisols),雏形土 Cambisols) 4个土纲名称来自于WRB,新成土(Entisols)、灰(化)土(Spodosols)、干旱土(Aridsols)3个名称来源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有机土(Histisols)、火山灰土(Andisols)、变性土(Vertisols)是WRB 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共有的。人为土(Anthrosols)、盐成土(Halosols)、均腐土(Isohumisols)、富铁土(Ferrisols)4个土纲是中国土壤学家自己建立的。
具体分类
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下,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通过研究和不断修改补充,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该系统分类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分为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土族和土系。前四级为高级分类级别,后三级为基层分类级别。
特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我国以前的土壤分类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该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有严格的定量指标和明确的边界,还有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反映了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潮流和方向(定量化),也便于土壤分类的自动检索。
二、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名称大多为当今世界上土壤分类中常用的名称,在土壤命名上采用了连续命名法,也便于国际交流。
三、具有中国特色。该系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水耕层等具我国特色的诊断层,建立了包括灌淤土、堆垫土、肥熟土和水稻土在内的人为土纲I对热带、亚热带土壤划分出了铁铝层和低活性富铁层,提出了铁铝土纲和富移上上纲对于干旱土划出了干旱表层和盐磐,这对干旱土纲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5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