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文简称:城市化委员会)China Internat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Committee(英文简称CIUDSRC)于2008年1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指导。
简介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面对我国正在兴起的城镇化浪潮,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工作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2007年7月,在时任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
金德钧的领导下,经过紧张的筹备,一个由部委智囊机构指导、市场化运作、肩负历史使命的民间智库——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于2008年1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金德钧担任首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举行了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正式启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发起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的探讨,通过交流世界有关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应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发出了“中国的城市化只会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不是威胁!”的最强音。同时,城市化委员会向全社会发布了倡议书,强调城市化委员会要始终坚持“价值中立、研究专业、决策科学”的立身之本。
开展调查研究
2007年10月,城市化委员会在筹备时,发现我国城市化率的研究却处于空白,虽然有一些组织或机构零散地发表了一些城市的城市化状况或城市化率以及相关观点,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组织或机构来定期、系统地发布国家最新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城市化率,以及各个城市最新的城市化率。在我国城市化已然呈现蓬勃发展的当下,如果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不够全面、系统、科学,就不足以总结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不能对城市化进程起到指导作用,更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城市化委员会成立后,就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第一个立项研究课题——中国城市化率调查研究,先后发布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历程与变化规律进行的深入研究,第一次系统梳理、调查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填补了我国在城市化率研究方面的空白,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性指标。
半城市化现象
在推进中国城市化率调查研究课题中,城市化率数据(或称城镇化率,下同)是按城镇非农人口(即户籍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与
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的数据相比,2006-2009年两者之差分别为11.37、11.97、12.4和12.83个百分点,每年涉及人口基本上在1.60亿人左右,并呈递增趋势。2010年一举突破2亿大关,达到2.06亿。
通过进一步对比研究,城市化委员会的研究团队发现,2011-2012年两年我国的户籍城市化率分别为34.71%、35.33%,与国家统计局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2012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1.27%、52.57%分别相差达16.56、17.24个百分点,涉及人口达2.3亿。这2.3亿人中绝大多数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城市化委员会非常关注中国存在“
半城市化”现象,并进行了专题分析。认为“半城市化”是描述当下中国的一个准确而有效的概念,概括其表现为: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显然,这是一种残缺的状态,它意味着经济权利的不完整、政治权利的不完整、文化权利的不完整,意味着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不平等、参与国家文明进程的不平等。
推出课题
在对我国城市化率的研究和对“半城市化”现象的持续关注中,城市化委员会的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城镇化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2011年2月,城市化委员会正式推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工作。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担任学术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在2011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先后发布了《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稿、《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征求意见稿、《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试行版)。2018年12月《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和依此对全国696个城市进行评估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正式发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得到极大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继《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研究课题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课题,将助力中国城市化质量提高。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在于:因为案例“具体”而拥有比“抽象”丰富得多的信息,因为它揭示了真实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独特方法而具有参考价值。正如战例、病例、法院判例研究一样是经验研究,城市化典型案例因而也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宝贵的信息。
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从全国遴选出最具时代特点和普遍性的案例,通过“行家讲解,专家点评”的方式深入探讨,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城市化研究的一大特色。其中顺德北滘转型升级、德州两区同建等案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板仓小镇大胆迈出了市民下乡的探索步伐,为我国实现城乡双向流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获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第一名的顺德北滘镇,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是进入新常态之后一个工业重镇谋求产业突破天花板、城市化突破二元结构的选择,这种自下而上的努力也吻合了自上而下建设特色小镇的要求。
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源自民间发起的文物保护情怀,始于政府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继之以文化产业的园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城市中官方与民间开展多层次互动的真实、永续城市文化与社会建设的道路。
在劳动力外移的过程中如何把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重新组织起来,如何将本地城镇化的农民组织起来,如何构建新型的政府、工商企业与农民三者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就地产业化与农民就地就业,如何解决土地流转后的农民集中居住面临的社会建设,浔龙河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地处偏远地区的巫溪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尚未发掘而保存完好的乡土文化,通过“熟人社会”整合社会组织资源,挖掘源于生活、藏于民间的群众智慧,探索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模式,一条适合于欠发达地区“美得自然、建得从容、过得幸福”的城市化道路!……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典型案例也许只不过是我国城市化大潮中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但却是自下而上的实践是民间智慧的展现,更是理论、实践的大胆改革与探索。当案例引导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资源整合与有效配置,我们就赢得了未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城市化的传播者
2007年11月,《城市化》杂志在北京起航,以一个时代观察者、推进者、参与者、记录者的身份,要为时代留一份底稿,客观真实地记录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杂志通过报道为我国城市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农民工朋友等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以独立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诠释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表情、“城市病”的种种症候和应对措施、农民工与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008年2月,“中国城镇化门户网站”——城市化网面世,借助传统杂志和新型网络平台,城市化的媒体传播效力不断扩大。
同时,城市化委员会还很注重城市化线下活动传播。不定期召开的“中国城市化论坛”,以公益性、民间性、建设性、开放性为特色,探讨中国城市化的根本问题,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系统性主张和建议。每年定期召开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流高端事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号召力和亲和力,以及积极的社会意义。
除了《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外,城市化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平台相继发力,城市化案例库相继推出,以及《城市化典型案例》《我的城市化》等书的出版,同时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和调研活动,截至2020年6月,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举办了26届,城市化茶话和研讨会举行了36期。
主要研究成果
1、《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08年;
2、《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09年;
3、《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0年;
4、《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1年;
5、《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2年;
6、《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3年;
7、《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4年;
8、《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1年;
9、《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征求意见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2年;
10、《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试行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辑出版,2013年;
11、2016年1月《改革就是创造——一个县域改革发展的全息样本》,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编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
12、2018年1月《城市化典型案例》,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
13、2018年12月《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主编 。
14、2019年7月《我的城市化》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城市化》杂志社副社长顾晴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
大事记
1、2008年1月6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成立,举办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成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年度峰会,迄今已经举办了11届,表彰优秀农民工代表成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年度公益表彰的最大亮点。
2、2008年2月,城市化网——中国城镇化门户网站正式创办,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城市化为主题内容的门户网站,也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官方网站,在各搜索引擎以城镇化、城市化或中国城镇化等关键词搜索均名列前茅。
3、2008年5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及《城市化》杂志联合举办的《尊重科学·着眼未来——“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政府官员、高校专家学者及来自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代表就怎样“尊重科学、着眼未来”,重建新汶川新家园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4、2008年12月,《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这是首次通过中国非农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发布的城市化率,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中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在《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序文中说:“目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及时总结我国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和谐有序进行。提高城市化率,如今也已受到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所以,客观、准确、及时地发布中国城市化率,有利于国家和各地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大政方针。”“《报告》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与变化规律,首次发布城市化率,较为详实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填补了我国城市化研究体系中的一个空白。”
国务院原参事王秉忱说:“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分析我国城市化率方面的研究报告,可用作相关科研院校和机构的参考资料。”他说,《报告》通过对政策背景、国际背景、经济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的全面分析认为,面对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机构来定期发布中国城市化的最新状况,以利推动中国城市化能够有序、和谐地向前发展。
5、2009年1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王文元同志,应邀担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并在第三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做《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关键战略机遇期》主题报告。
6、2010年1月,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原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应邀担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
7、2011年3月,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在主任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正式启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原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化委员会荣誉主任毛如柏要求,参与组织研究的机构、专家学者要有大局意识,要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希望《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能够成为指导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部有价值的评估体系。
8、2012年4月,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
龙永图应邀担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
9、2012年8月,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应邀担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顾问。
10、2013年11月,以“中欧对话和可持续城市建设”为主题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2013)举行,论坛获得了欧盟能源总司的特别授权,由中欧社会论坛、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
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欧盟2020年的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发展节能、绿色与包容的经济,并将在减排、提升创新和研究方面作出更大的投入。中国正处于“十二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正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与欧盟的发展计划大部分相近,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对未来能够发挥很大的影响。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做了《中国的城镇化应注重质量以人为本》。他指出,中国的城镇化除了与世界各国城镇化所共有的基本特征意外,还有几个突出特点。第一是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数量特别多;第二是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第三是城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根本内涵是让农民变成市民,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到了必须要注重质量的时候了。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在致辞时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高地消耗了自然资源,也带来了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对于中国十分关键。欧洲的城市走过了几百年,中国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经验,并探索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1、2014年4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第七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做的《城市化滞后与中等收入陷阱》主题报告引发热议。
12、2015年4月,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
胡存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国别主任Patrick Haverman出席了第八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
13、2015年6月,2015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顺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司共同举办。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作了主旨演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胡祖才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论坛聚焦城镇化“合作、创新、实践”这一主题,邀请了中欧双方政府部门、城市、企业、研究机构300余名代表出席,就城市建设投融资、可持续城市交通、智慧低碳城市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佛山市市长鲁毅、深圳市副市长杨洪、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米其林集团副总裁欧立伟、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等出席并分别做了专题发言。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副主任李凤玲、张幼云,秘书长
蔡义鸿等应邀出席。
14、2016年7月,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管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曝光第九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在名单中。
15、2016年11月,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成立,是国内高校中首个以“城市安全”为研究方向的机构,中国国际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舜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担任理事单位。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在11月17日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城市风险管理国际论坛上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大量人口流动以及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等,我们的城市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影响更大的威胁,围绕应急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管理的需求,“城市风险管理”已成为今后我国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的成立,就是要把亡羊补牢转化成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更多地用科学方法注重于事前的“防”,一套完善的体系用于事中的“控”,以及最大减轻损失的事后的“救”上。
16、2017年2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和中共广西贵港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农融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龙永图,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等共同见证签约仪式。
17、201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委员、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委员埃迪·沙米尔-巴隆(ADI SHAMIR-BARON)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对话“建筑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18、2017年11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受邀担任《城市风险管理丛书》编委会编委。《城市风险管理丛书》由王德学主任、徐祖远副主任、方守恩书记等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组织编撰,同济出版社负责出版。《城市风险管理丛书》的出版填补了城市风险管理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系统教材上的空白,并已正式获批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
19、2018年12月,第十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南宁举行,首次发布了《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和《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评估对象包括全国30个直辖市/省会/首府、301个地级市、365个县级市,共计696个城市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并对全国26个省/自治区(不含西藏)、7大行政区、19个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逐一进行了评估。旨在为各城市对自身城市化质量水平初步认识提供参考,同时助力我国城市化质量水平快速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和《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织编写,由原建设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和城市化委员会主任金德钧担任主编。
20、2019年10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增选金德钧同志为荣誉主任,李秉仁为主任,同时新增选了刘首文、武力、武强等为副主任。
21、2019年10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与霍英东鹤年堂中医城在广州南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李秉仁,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霍英东鹤年堂中医城副董事长刘海斌作为双方代表签字。
22、2019年12月,第十一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广州成功举行,峰会上成立了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指导小组、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研究中心,刘首文和胡存智分别担任小组组长和研究中心主任。
23、2020年2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老旧小区改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李秉仁担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