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
199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是由古典文学鉴赏专家徐应佩教授编著的一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的理论专著,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28章(含序论、余论),计32万字,由“鉴赏概说”、“历史审察”、“主体窥探”三大部分组成。全书系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吸取了西方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将中国固有的文学鉴赏论与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融为一体,是一部学贯中外、理通古今、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学术著作。这是中国国内第一部古典文学鉴赏学专著,填补了“古典文学”这一特定学科的空白。
内容简介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典文学鉴赏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以及古典文学鉴赏的原则、途径、方法等。本书从古代文学的实际出发,重点突出历史发展和审美主体两大中心,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鉴赏学的理论体系,开拓了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古代文论研究上的空白,不仅对总结古代文学鉴赏的理论和经验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今人鉴赏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一书在整合古大奕贪经验的基础上,抽绎潜在的鉴赏规律。从整体框架看,既有鉴赏史的纵深探究,又有鉴赏主体的心理内视,还有大文化的综合观照,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标志着古典文学鉴赏学已经从传统感性的、隐喻的印象型审美鉴赏视野中走出来,获得了理性的、思辨的鉴赏判断。
图书特点
开创性。既往和当今大多数的古代文学研究多偏重于作家、作品或作家创作方面,也就是多为作家论或创作论,多着重在对作家生平的考证、创作背景的探究和如何写好作品的原理研究方面。而一个完整的“文学链”应该是:社会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实践→社会生活。作家根据社会生活加上他本人的思想观点和文艺修养,创作出了作品,其作品反映的生活,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带有较强的作家主观色彩的社会生活。作品只有为读者所接受,才会使其潜在的功能化为显性的社会效果。读者在直接吸纳或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品中有益成分,付诸实践,使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文学的角度说,从第一社会生活到第二社会生活,其中介就是作品和读者。过去的研究偏重于“创作论”,它的受众主要是作家或想当作家的人。而对于“接受论(鉴赏论)”——读者如何阅读接受作品,却被忽略或偏废了。这样,就不能形成健全的“文学链”。过去高等院校的文学教学,讲史析文,偏重于知识传授;中学的语文教学,解读文章偏向于为作文服务,也很少从接受的角度考虑。鉴赏学就是研究读者接受的学问。只有使读者很好地接受文学作品,才能很好地弘扬文化传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其实,自从有作品产生之后,就伴随有读者的接受鉴赏活动,待鉴赏活动经历了相当的历史时期,才出现总结鉴赏经验的理论。可是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文化史上,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讲,除了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专门谈文学鉴赏问题,却没有研究或总结鉴赏经验的专门著作;有些鉴赏成果留存下来,又多为寸楮断缣式的随笔、札记,就是大量的文评、诗话、曲论、小说评点。这些散见于各种文集的鉴赏文字,不乏真知灼见,可是因为没有将其作综合研究,也就显得零碎、散漫。现在,《鉴赏学》则将前人的有益成果予以归纳整理、考衡得失,构拟成一个体大思精的体系。该书的《历史审察》部分,分别研究了我国古代文学鉴赏论的渊源及历史发展,划分了历史分期的时界(《历史审察》一),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鉴赏范畴(《历史审察》二),以及“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经世致用”、“诗贵寄托”、“诗无达诂”等古代文学鉴赏的常用主干观念(《历史审察》三),“旁涉式”、“随感式”、“比较式”等传统的鉴赏方式(《历史审察》四)。此外,还着重论述了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崇尚(《历史审察》七)、古代文学鉴赏的语言艺术(《历史审察》八),考辨了古代文学鉴赏“比附政治”、“比附历史”、“比附本事”与“趋附意识”、“偏嗜心理”等种种误区(《历史审察》九)。对“活参”、“涵咏”等(《历史审察》一○、一一)可取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阐释,对今人如何采纳和运用亦予以指导,确实做到了对古代文学鉴赏论吸取精华,扬弃糟粕,防止弊病。毫无疑问,该书对“鉴赏学”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其“《历史审察》”和“《主体窥探》”(下文还将详细提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比较一般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均显示了鲜明的开拓性意义。
学术性。《鉴赏学》也是对今人古典文学鉴赏实践的具有学术性的归纳和总结。近十多年来出现了对古典文学进行艺术鉴赏的热潮,各种鉴赏文章、文集、辞典门类之多、印数之富,都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古代文学的鉴赏辞典就多达一百多种,印数最多的有达百万册。但在这一热闹非凡的现象中,却暴露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不少鉴赏者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方法的羁绊,没有很好地辨清诠释和鉴赏、分析和鉴赏、考证和鉴赏、索隐和鉴赏的关系,而将诠释、分析、考证、索隐视同于文学鉴赏。毫无疑问,这就不能达到真正文学鉴赏的目的。如索隐,容易涉入作品的寓意与主题,但倘如常州词派的张惠言那样从政治的、伦理的角度去索隐,则又会与作品的原意相背,而且极易干扰人审美的视线,无法将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去鉴赏。《鉴赏学》着力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并说明:诠释字句、分析结构、考证名物,只是阅读的基础,是鉴赏前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它的意义在于理解文本。理解是为了鉴赏,不理解谈不上鉴赏,只理解称不上鉴赏。如此研究和论述,既具有“一家之言”的性质,能道人所未道,使之成为“专门学问”,又重于理论建设,有一定的体系,因而有着很强的学术性。
科学性。《鉴赏学》在总结了古人和当代人鉴赏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是在农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在近代并未得到彻底的改造和扬弃,和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已不适应。”“今天,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大量引进符号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新观念,同时随着基本粒子等物理学的重大发现,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广泛运用,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这些都促进着文学鉴赏观念与方法的革新。”(第405页)本书大量引进了国外许多新的理论方法,给鉴赏开拓了广阔空间,提供了崭新的鉴赏手段。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生既不是主体刻板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也不是客体简单地向主体移植,在协调过程中,一方面是主体积极同化客体,另一方面则是主体能动地顺应客体,二者对立统一而成认识结构的机制,达到一定时期的相对平衡。而旧的认识结构又不断地为新的认识所代替,于是既有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又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作者根据这一“建构主义学说”,提出了“鉴赏心理场”的新观点(《主体窥探》二)。再如吸收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及其学生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这种学说既强调了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又同时强调了读者创造性的发挥,“阐释活动的最后目的,是比作者理解自己还更好地理解他”(狄尔泰《阐释学的形成》)。缘此论述了古典文学鉴赏的主客体关系(《主体窥探》一)、古典文学鉴赏的主体感受系统(《主体窥探》三)、古典文学鉴赏的联想和想象(《主体窥探》四)等。又如接受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学”——这种学说认为符号是由符号具和符号义两种相互依附的层面形成的,语言即为一种符号;语言又分为语序轴、联想轴,语言所传达的意义不仅只是根据语序轴的排列而出现的一串实质的语言而已,同时还要依赖其联想所隐存的一串潜藏的语言来界定。对同一作品一方面既可以在语序轴中对之作不同层次与不同单位的划分而作不同的解释,更可以在联想轴中因其所引起的不同想象而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两者又可以相互影响,这就为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提供了开放性基础,也为读者可能造成的不同理解提供了开放性基础。这一理论与我国固有鉴赏论中的“妙悟”、“联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其加以吸纳熔化,为文学鉴赏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鉴赏学》还吸取了接受美学的有益成分。如德国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接受理论——“阅读反应论”,或简称为“读者学”,强调文学阅读中视点的流动性,文本中有大量的空白结构期待读者的想象和补充,只有在读者的参与下,才能使文本发挥其潜能。这种观点和中国传统鉴赏论中的“涵咏法”有颇为相似之处,作者将其融会贯通,合二为一,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研究。除此而外,《鉴赏学》还将西方美学、心理学各种流派观点引入文学鉴赏,如完形心理学美学、心理分析美学、自然主义美学、表现论美学、现象学美学等等,总之,作者将众多外来的文学的、语言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汇入我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框架内,经作者有机熔铸,化合而成一体,论述了古典文学鉴赏的情绪反应(《主体窥探》五)、古典文学鉴赏的参与意识(《主体窥探》六)、古典文学鉴赏的探究心理(《主体窥探》七)、古典文学鉴赏的模糊体验(《主体窥探》九),以及古典文学鉴赏的多重效应(《主体窥探》一二)等。由此可见,《鉴赏学》不仅将中国固有的文学鉴赏论与哲学、美学、心理学溶为一体,而且还吸收了外来新兴的、有益的理论,探究了今人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在规律。它既不是古代文学鉴赏论的集纳,也不是西方新理论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切合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实际,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心理和习惯,透视中国人心灵奥秘,掌握其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鉴赏学。
图书评价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开拓了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古代文论研究上的空白,不仅对总结古代文学鉴赏的理论和经验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今人鉴赏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该书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当前和今后的古典文学鉴赏研究和古代文学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尽管此书写作的时间跨度较大,收入书中的文章前后之间略有资料重复引用甚或观点不尽一致之处,但由于这些文章在全书中已被整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因而该书无愧是一部学贯中西,理通古今,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著作,也是当今古典文学鉴赏研究的重要收获。它的出版,必将在学术界、教育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徐应佩(1936~),笔名徐余。江苏南通人。民盟成员,致公党成员。1956年毕业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历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中国古典文学助教,南通师范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南通师范学院教授。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建立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鉴赏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古典诗词欣赏入门》,发表论文300余篇,编纂《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参与30部文学鉴赏辞典的撰稿。《古典诗词欣赏艺术》获江苏省第二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主编)获华东优秀图书一等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01:1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