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孝聪,ISBN是978730107802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编写的教材。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本教材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讲授区域历史地理。①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因此,我们期望这门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书籍目录
导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北地区甘宁青新
第一节 中国的内陆腹地——气候、地貌与水系
一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三 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
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一 丝绸之路东段
二 丝绸之路中段
三 丝绸之路西段
第三节 区域经济开发、人地关系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一 西北区域经济开发与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
二 西北地区城镇的地带性分布
第四节 西北内陆的多元民族文化
一 西北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 西北地区的文化景观——石窟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
第一节“盆底”与“屋脊”
一 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台
二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 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一 川陕交通
二 藏彝孔道——川甘交通
三 巴蜀通西南边陲之路
四 西南地区的水路交通
五 藏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西南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一 秦汉时期对巴蜀与西南夷地区的经略
二 唐宋时期西南的区域开发和中心城市
三 南诏对云南的开发和城市布局的影响
四 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城镇的发展
五 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节 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一 西南地区文化的时空变迁
二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
第三章 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
第一节 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第二节 崤函之险、“太行八陉”、中原的陆驿与运河
一 关中东出的孔道——崤函、潼关道
二 秦晋交通与太行八陉
三 黄淮海平原的陆驿
四 中原的运河
第三节 帝都之薮
一 先秦时期的王都
二 历代中原都城
三 黄淮海平原城市的地域分异
四 运河城市
第四节 中原地区文化的地带性
一 陕西文化的地带性
二 晋南和代北
三 豫东与豫西
四 齐鲁文化的分异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区:浙、闽、台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琼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第八章 北亚蒙古草原地区后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5 09:0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