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中共株洲市委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总战略,全力聚焦“一谷三区”总任务,其中“一谷”就是加快建成株洲·中国动力谷。中国动力谷的范围包括株洲市的全地域,核心区域是石峰区的轨道交通城、芦淞区的通用航空城、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城和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发展历程
2013年7月,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战略构想: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宗旨,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当今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
2013年8月,株洲市委将打造“中国动力谷”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
2013年12月,打造“中国动力谷”纳入了国家科技部与
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项目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上升为湖南省发展战略。
2014年8月,株洲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核心内容,与长沙、湘潭一起申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继深圳后又一获批的全国第五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8月,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正式开园,先后申请获批“湖南省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株洲市创业孵化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轨道交通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市特色双创基地”等资质和荣誉。
2016年1月,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写入《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株洲成为湖南省动力产业制造主要集聚区。
2016年4月,株洲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将“株洲·中国动力谷”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课题研究。
2016年10月,来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中国经济时报社的众多专家齐聚株洲,正式启动“株洲·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
201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刊发《株洲:中国动力谷领跑动力装备制造》、《中国动力谷活力迸发》等专题报道。
201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重大工程巡礼”中聚焦株洲,推出《中国动力谷,世界正瞩目,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专题报道,点赞株洲·中国动力谷。
2017年8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中国动力谷,给世界一颗“中国芯”》。
2017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动力谷,开启国庆献礼专题。
2017年10月25日,“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暨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8年6月3日,株洲·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结题会在北京召开。评审专家国研中心张军扩副主任、侯永志部长、马骏所长、龙海波研究员、国家发改委黄汉权所长、国家科技部刘育新主任、国家工信部姚珺处长,课题组成员国研中心李布、王忠宏、中航工业陈浩、社科院邓洲、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张长令、中国经济时报张晋嘉、孟丽娟、王静宇,株洲市领导毛腾飞书记、何朝晖副市长、高新区周建光书记、市经信委刘海宾主任等参会。
建设情况
五年来,中国动力谷已成为株洲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制造强市、实现产业报国的重要抓手,“3+5+2”产业体系发展蹄疾步稳,全产业、全地域、全生态的“中国动力谷”正日渐挺起株洲发展的脊梁骨。
(一)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我市成立了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任第一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轨道交通产业工作组、汽车产业工作组、航空产业工作组、电子信息产业工作组、新能源产业工作组、新材料产业工作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组、节能环保产业工作组、陶瓷产业工作组、服饰产业工作组、人才资源建设工作组等12个机构,由12名市领导牵头负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推进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涵盖了四大家主要负责人,规格之高为株洲建市以来之罕见,充分表明了株洲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二)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自中国动力谷发展战略提出,株洲在全力推动动力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筹办株洲·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组工作调度会,多次组织赴外学习考察,推动中国动力谷发展的视野不断开拓、思维不断开阔。特别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中航研究院航空经济研究所等国内顶尖智库的一批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给中国动力谷带来了新的发展内涵。历经5年多的发展,中国动力谷发展内涵从产业概念,发展成为集产业概念、地域概念、生态概念三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系统概念。
(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7年,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实现总产值2207亿元,增长11.3%,占规模工业(3167亿元)的比重达到70%,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643家。其中,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动力产业增长11.2%,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长12.6%,呈现出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17年,策划开展“实体经济看株洲”、“砥砺奋进的五年”等系列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刊发《株洲:中国动力谷领跑动力装备制造》、《中国动力谷,世界正瞩目,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中国动力谷,给世界一颗“中国芯”》等专题报道,中国动力谷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与深圳无人机等被视为中国制造“新版图”,与安徽声谷、湖北光谷、江西稀金谷、河南冷谷并称中国腹地新五“谷”丰登。
主要设想
(一)打造中国动力谷新型制造业体系。
一是构建“3+5+2”产业新体系,增加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
二是智能制造,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建设,智能化产品的推广应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服务型制造,大企业设计服务能力,工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信息、科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四是绿色制造发展,围绕重点
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全面绿色节能改造,使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技术在新兴产业应用。
五是质量品牌,质量强市的战略,工业品牌培育与创建,出现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
区域品牌和
企业品牌。
六是国际合作水平,搭建了对外工作平台,对外服务体系,扩大对外经营主体,开展对外市场布局。
(二)构建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企业院所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各行业企业带头建立工业研究院和协同研发中心,支持科研院建立一批科研平台,实现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培增效应。
二是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建设一批企业为主体的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设一批新型市场化研发机构。
三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能力,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集展示、交易、服务、合作一体的科技大市场;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组建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分中心等。
四是创新创业培育平台,支持企业开放式专业众创空间,创业服务中心、
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实现统一的“互联网+双创”公共服务云平台。
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议等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使知识产权服务业能力和水平加强。
六是强化服务保障体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股份转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完善和落实股权激励等政策及其配套措施。
(三)强化中国动力谷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产业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产业链金融,发展融资租赁,加强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金融服务。
二是科技金融创新水平,加快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科技担保贷款,专利质押贷款等科技投融资体系,开展科技型企业“投、贷、债、保”业务试点。
三是绿色金融发展,建立绿色贷款补贴机制,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四是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构建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推广应收账款、税金贷、流水贷、
信用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优化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机制。
五是对接资本市场,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境外上市,鼓励上市公司整合国内外行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持企业或项目引进保险资金。
六是财政资金引导,加大信贷奖励、信贷风险补偿等投入,参股各类产业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PPP模式支持园区的发展。
(四)健全中国动力谷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两院院士潜力的人才,遴选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深入推进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探索“飞地式”人才引进,鼓励采取兼职、咨询、讲学等柔性流动方式开展合作。
三是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和离岸创新基地,推进跨领域的人才研究合作。
四是建设高技艺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研究生培养与实践基地、专本科学生培养与实训基地、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基地的建设,探索以现代学徒工制度为核心的产教结合模式。
五是壮大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的现代企业家。
六是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符合不同人才评价特点的评价方法,建立股权、期权等中
长期激励机制。
(五)完善中国动力谷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市场准入机制,非公有制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创新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建设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二是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制定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办法,建立协同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是政府服务效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清单制度,智慧政务工程,提高政务公开水平。
四是
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完善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企业问题收集处理制度,实行“马上就办”,坚决整治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五是良好营商环境,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坚持执法检查计划管理制度,稳定安全公共环境,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
六是动力谷文化的宣传,加大对火车头精神、
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崇尚创新、竞相智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尊商亲商的氛围,让动力谷文化深入人心。
(六)优化中国动力谷产业区域体系。
一是产业聚集和产业关联相结合,以云龙示范区-田心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株洲高新区汽车聚集区-中部城区的现代性服务业聚集区,南北构成产业发展主轴和基本空间,以董家塅通航产业集聚区-服饰产业聚集区-醴陵陶瓷产业集聚区,东西构成产业集中带,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在空间上形成聚集,关联产业临近分布。
二是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利用各区(县)具备的产业基础,发挥优势,确定区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度,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挖潜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
三是产业提质和城市环境优化相结合,交通路网、配套环境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供应效率,统一城市管理的标准,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
主要做法
动能聚变,重构产业新体系。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动能,着力中国动力谷“3+5+2”产业新体系,新旧动能接续有序、换档升级。
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以“伤筋动骨”的方式实现“脱胎换骨”。
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发展以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为主的十大重点产业。
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坚持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主攻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11个产业链,实施“引进百家配套企业”和“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所获荣誉
2022年12月6日消息,株洲高新区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入选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