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学会
全国性的、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中国创造学会是由中国从事创造学研究、应用、推广的相关单位及个人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的全国性的、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历史沿革
1994年6月8日,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1994年6月9日学会在上海正式成立。
2003年初开始,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
2012年,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理事会议,制定下发《中困创造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进行了适度凋整,完成学会企业创新专业委员会的换届。
2017年2月,中国创造学会获2015年度中国科协系统综合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12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绿色技术评价方法及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实施方案论证暨项目启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上,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七位专家听取了项目总体情况及各课题实施方案汇报,经过认真评议,专家组一致同意实施方案通过论证,该项目启动。
2024年11月1日,中国创造学会科创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在2024苏州相城国际经贸恳谈周开幕式上正式揭牌。
2024年11月,2024全国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研讨会暨中国创造学会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分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校区综合楼434会议室成功召开。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 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 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 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 决定终止事宜;
(五) 制定工作方针和计划;
(六)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该团体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 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 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三) 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 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 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六) 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七) 领导该团体各机构开展工作;
(八)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九) 进行表彰和奖励活动;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机构设置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常设办事机构是秘书处,下设4个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企业创新专业委员会、智能制造与服务分会、科创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
组织成员
截至2012年底,学会个人会员1877个、团体会员343家。
业务范围
1、开展对人类在发现、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规律性研究与实践,开展企业创新、创造教育的研究与交流活动。
2、组织国内外创造学学术讨论、交流、观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与国际同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中心、组织、网络、研究院所,创造性组织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并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创造性成就,优良传统美德,人文科学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创造学活动在国际上的影响。
3、开展创造学的普及与推广活动。组织创造、创新能力开发培训,举办讲座、报告会,组织撰写与出版著作、论文,制作音像、软件等作品。
4、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与学会有关的指示、决策,向全体会员宣传并组织落实。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社会力量设立的奖项,是创造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必要补充,可推荐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比。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将儿童创造教育作为情境教育的“高境界”,聚焦儿童的创新精神,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重视儿童的创新实践,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南通大学专门成立情境教育研究会,系统研究李吉林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中国情境教育。
推广应用
中国创造学会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创造学实验基地。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旨在大、中、小学、幼儿园推广与应用创造教育,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企业创新实验基地旨在推动企事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开发活动。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研究,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大、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大、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已经在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开设创造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国科大、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还在研究生课程中加入了创造学内容。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中国创造学会与美国创造学会、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创造性指导中心、创造力研究中心、英国创造和创造力中心、欧洲创造力与创新协会、日本创造学会等30余个国际创造学组织建立了联系,并组织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每年举办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研讨会”,欧洲创造力与创新协会的学术年会,日本创造学会的学术年会等。
中国创造学会组织召开了十届全国(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为中国国内、国际创造学者提供交流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平台。
创作宣传
中国创造学会编辑出版了9部创造学《论文集》,汪道涵、苏步青、钱伟长、徐匡迪等先后为《论文集》题写了书名。迄今为止,中创会会员、理事公开发行的创造学著作达300余种。此外,学会还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一起,举办专题讲座、编写培训教材、制作音像制品,在全社会宣传普及创造、创新知识,提高人们对创造、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通过会刊——《创造天地》和简报——《创造简讯》与全国各地会员交流学术动态、探讨实践经验、传递活动信息。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会徽外部轮廓呈椭圆形,体现学会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和全体会员的协作精神。中心与外部轮廓共同构成中国创造学会英文缩写“CCSI”。
精神宗旨
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发扬民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团结广大创造学工作者,促进创造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创造学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创造学科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全面实现中国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现任领导
中国创造学会第六届理事会
理事长:徐建平
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兼法人:张亚雷
副理事长:魏江、刘俊利、毕亚雷、张志胜、冷护基、芮仁杰、管忠民、殷业、冯林、程根银
副秘书长:殷俊锋、项志康、张琼、陈金耀、郭强、靳文瑞、于兰萍、方鸣、姚俊吾、唐殿强、王灿明、朱国华、于淼、姜松、倪锋
常务理事:张中韧、李信春、刘宏建、陈明、赵辉、陈爱玲、刘松年、张增常、刘仲林、夏五四、向罗生、柳 洲、刘彦辰
理事:张军、杨荣、卞松泉、张军瑾、张燕忠、郁亚妹、于国庆、盛志勤、戴勤、马种会、徐立云、陈洁、解梦佼、王荟、张毅、周诠、李晓芳、高建阳、李兴森、端文新、江正、吴维亚、吴海云、郑健壮、王世刚、杨斌、胡新华、王核成、陈霞、鲁兴启、柯丽菲、陈光、汪寅、朱纯、王滨、严同球、崔永东、詹红伟、张冉、王朝晖、袁达松、孙洪刚、姜淑凤、张凯、姜忠鹤、赵晓凯、江燕斌、董晋湘、马兴冠、陈妍慧、关清卿、姜益强、葛垚、胡勇有、黄飞、沈汪兵、王汉席、任少伟、黄文铮、雷海栋、秦建军、张景亮、石薇薇、刘孝清、周芝庭、林岳、陈传盛、李艳红、刘洪波、杨敏、冯强、马志恒、丁继林、陈少华、高海涛
办公室秘书:李芹
中国创造学会第一届监事会
监事长:余安敏
副监事长:沈金龙
监事:陈云、郑悦、杨勇、樊新红、王永建
中国创造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理事长:徐建平
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亚雷
副理事长:王书宁,谭民,周延波,魏江,冷护基,张增常,樊建平
副秘书长:熊岚,殷俊锋,方鸣,夏五四,姜松,王灿明,倪锋,于淼,董振域,张琼,朱国华
理事:刘仲林,程根银,唐殿强,刘松年,谭迪熬,刘建湘,张志胜,郭杰忠,罗玲玲,袁淑琴,冯林,王正洪,芮仁杰,王厥轩,倪争鸣,戴勤,张子良,朱欢乔,陈霞,何友珍,王锐英,王北生,余华东,尹福斌,张荣锁,刘小兵,甘自恒,石丽琴,董伟武,王志远,李青山,陈爱玲,李琦,刘素娟,李士苹,何华庆,张军,张慧全,石彤鹤,张承新,郜金海,王永胜,原松梅,王世刚,李尚滨,王攀,廖哲智,胡新华,端文新,陈健,吴维亚,吴海云,周一帆,宋爱国,王丽,宋刚,冯茹,胡承波,高建阳,武东升,何秀院,杨成双,赵辉,张永生,徐方瞿,马种会,张中韧,余安敏,项志康,李建君,杨荣,卞松泉,姚俊吾,江正,毛军权,张军瑾,刘卫平,张梅毅,王里青,方明,贾萍,许义文,杨斌,孙家胜,夏昌祥,郑健壮,汤建民,鲁兴启,吴重秋,李兴森,徐蕾,孙琪,孙国辉,王核成,薛肇江
理事长:徐建平
常务副理事长:张亚雷
副理事长:王书宁、谭民、冯雪飞、周延波、魏江、冷护基、张增常、樊建平
秘书长:张亚雷
副秘书长:熊岚、方鸣、夏五四、姜松、王灿明、倪锋、于淼、董振域 、张琼、朱国华
参考资料
中国创造学会简介.中国社会科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7 11: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