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单位
徐州市农业科学院(XZAAS),又名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大庙镇东贺村,是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六五”以来,一直是国家甘薯科研项目的主持单位,同时承担着全国甘薯科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任务。
机构沿革
创办初期
宣统二年(1910年),徐州农事实验场创办,隶属于铜山县农务会。
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徐州农事实验场购地72亩,改建江苏省立第二农事试验场,隶属于江苏省实业厅。
中华民国十三年——二十七年(1924年~1938年),试验场育成6个麦、棉品种。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江苏省第二农事实验场改称江苏省立麦作试验场,隶属于江苏省实业厅。至抗战前夕,有职员14人,土地550亩。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苏省立麦作实验场增辖淮阴杂谷实验场,隶属于江苏省实业厅。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麦作场撤至敌后维持良种繁育。日伪政权以原麦作场和省林业试验分场为基础,组建三改其名的伪淮海省农林试验场。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敌伪农场,恢复麦作试验场,隶属于江苏省建设厅,定编职员10名,工人11名,场地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占据,实用土地206.4亩。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1947年3月),江苏省麦作实验场增挂徐州植棉指导区牌子,隶属于农林部棉改处。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1948年12月),江苏省麦作实验场更名为山东省徐州市建设局农业实验场,隶属于徐州市建设局。
建国初期
1950年2月,山东省徐州市建设局农业实验场扩为山东省立徐州农业实验场,隶属于山东省农林厅。
1951年2月,山东省立徐州农业实验场更名为山东省徐州市农场,隶属于徐州市建设局。
1953年4月,回归江苏,山东省徐州市农场更名为江苏省杂谷实验场,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
1955年5月,江苏省杂谷实验场更名为江苏省徐州农业实验站。
1955年,淮阴杂谷实验场划出。
1957年,为徐州旱作改水稻建成稻麦两熟旱改水生产示范样板。
1958年12月,被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奖励。
1958年冬季,改为徐州专区农科所,负责徐州8县1市农科所业务,建制从省属转为徐州专署的省、地双重领导。
1959年1月,徐州专区农科所更名为徐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二级局)。
1959年,徐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增辖贺村农场。
1961年,研究所代管铜山花缄土实验站。
1962年,精兵简政,缩短战线,科技人员素质提高,研究内容突出高产要求,实行内外结合,参加高产样板和治碱改土样板的建设,指导当地群众开展农村科学实验运动。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薯类研究所并入,贺村农场划出。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农科体系解体,研究所科研长期半停顿,科技人员简化维持农作物育种。
1969年2月,研究所更名为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革委会)。
1973年,研究所科研工作开始复苏,科技人员重返科研岗位,恢复科研工作。
1977年,研究所全面恢复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改革开放
1978年起,研究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彻底平反冤假错案,任用科技人员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成立所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建立新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建立成果评奖和职称评定制度。
1979年5月,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一级局,为徐州地区行署。
1983年3月,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市合并),属于徐州市政府;5月,更名为江苏徐淮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江苏省农科院;11月,更名为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1984年3月,研究所增挂江苏徐州甘薯研究室牌子。
1981年~2009年,研究所共接待3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科研开发机构116批301人次来访,出访65批93人次,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洲蔬菜发展与研究中心和其他境外相关机构建立多项合作,聘请7名境外专家任特约研究员。
1989年8月,江苏徐州甘薯研究室改称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1991年1月,增挂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牌子。
1999年11月,农业部在研究所设立国家甘薯研究中心;12,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改称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2002年11月,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增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2013年,铜山试验站“人、财、物”由省农科院全部移交给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管。
科研条件
研究部门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改良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棉花、水稻、大豆、花生等5个徐州(淮)试验站;设有7个研究部门、1个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院属1个江苏徐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改良中心:国家甘薯改良中心
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院研究部门:小麦研究室、水稻研究室、棉花研究室、油料研究室、园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铜山试验站
人员编制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共有在职职工158人,科技人员102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3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9人,先后有4名专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名当选中共十二大代表,1名省人大常委,2名全国劳模,1名省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国柱、颜振德、朱崇文、夏善宝、李啸洪、朱国清、陈学礼、蒋复、罗玉荣、郭吉彬、吴霖、华希新、彭金城、马代夫、陈荣振、刘超、陈萍、李秀英、刘世来、王健康、谢逸萍
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夏善宝、邢继英、马代夫、冯国华、郭吉彬、刘世来、李秀英、李强、颜振德、陈荣振、王奎荣、刘超
设备资源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拥有高标准农业科研实验田1700余亩,各类实验室9个,先进科研仪器设备3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近亿元。
科研成就
项目承担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十五”以来,科学院承担国家和部、省下达的甘薯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和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0余项。先后育成甘薯新品种30多个,育成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薯良种种植面积的50%左右;获各级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国家级5项;收集和保存甘薯各类品种资源1400余份,选育优良品种25个;1978~1983年,获国家、部、省、市各级科技成果奖55项。
1962-2006年,科学院发表论文1142篇,其中学报级论文数124篇,出版论著69项。
科技成果
1955年育成棉花新品种“徐州209”,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大面积产量超美棉的自育棉花品种,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
“徐薯18”甘薯、“徐州68—4”花生分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和三等奖。
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甘薯脱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淀粉多抗广适甘薯新品种徐薯22的选育和利用获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紫薯6号在2016年第六届“禾下土杯”全国甘薯高产高效竞赛中获二等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科学院标志为椭圆形,绿色的底,寓意农业。中间为两个A交叉在一起,同时融入了字母X,中间横着的为字母S,巧妙的利用了科学院英文简称XZAAS。1910为创建年份。
文化活动
据2017年12月科学院官网显示,科学院先后组织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综合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班、学习沂蒙精神、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参观学习。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院所简介.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沿革.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铜山试验站.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10:52
目录
概述
机构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