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6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之一,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该纵队是以少数红军为骨干,分别于1937年、1938年、1939年在冀晋地区组成的30余支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成的。其红军骨干有在长征中给总部首长担任警卫任务、后为八路军军部警卫团的部分警卫战士,有参加过平江起义、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13团的部分红军战士,有第120师359旅雁北支队的部分战士。这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活跃在太行山中部与北部地区。
部队前身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1949年2月改编为第66军,辖第196(主力师)、197(主力师)、198(后起之秀)师及独立第55师(军长肖新槐王紫峰任政委)。
解放战争初期,上述游击队发展成为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从此,独1、独2旅在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指挥下,转战于华北地区,首战智村,旗开得胜;二战宗艾镇,全歼守敌;三战石家庄,协同友军解放全城。
参战沿革
1947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晋察冀军区所属冀晋军区以军分区部队为基础,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组建独立第2旅,连同原有的独立第1旅共9000余人(曾称冀晋兵团),隶属冀晋军区建制。9~10月,执行护秋任务,在智村和宗艾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同月,冀晋军区与察哈尔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时,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和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分别改称第1、第2、第3旅,在河北省获鹿县(今鹿泉)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归北岳军区指挥。其领导人由北岳军区领导人兼任,唐延杰兼任纵队司令员,赵振声(李葆华)兼任政治委员(后王平),萧文玖兼任副司令员,张开荆兼任参谋长,张连奎兼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12月~1948年1月,参加涞水战役,对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北段展开破击战,在温辛庄地区歼国民党军第35军军部。3~4月,第1纵队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天镇阳高丰镇凉城等地。4~5月,参加解放山西省应县的作战。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后,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改称华北军区第1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7月,参加保定以北地区作战。8月,转隶华北军区第3兵团建制,唐延杰任司令员,旷伏兆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开荆任参谋长。9~10月,参加察绥战役,解放集宁、凉城、丰镇等地。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参加张家口宣化等地区的作战。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纵队在河北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隶属第20兵团(华北军区第3兵团改称)。萧新槐任军长,王紫峰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辖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称第196、第197、第198师。4月,参加会攻太原。第197师第589团首登太原小北门成功,战后第20兵团授予该团“登城先锋团”称号。同月,刘苏任参谋长。5月,由国民党军改编的独立第55师所属各部队分别编入第66军各师。6月,第66军随兵团进驻天津地区,担负海防任务。8月,第20兵团番号撤销,第66军直属华北军区。
1950年10月,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历时一年多,先后配属14个师作战,胜利完成任务,于1953年11月回国归建。
于德江、李玉、刘桃顺张续计、侯伯锁等许多英雄模范单位和战斗英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18:26
目录
概述
部队前身
参战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