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专业技术兵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专业技术兵种之一。
历史背景
兵种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是由工兵、舟桥、建筑、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工程维护等专业部队组建。它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工程侦察,构筑重要工事,设置和排除障碍物,实施破坏作业,对重要目标实施伪装,修理道路,架设桥梁,开设渡场,构筑给水站等。在合同作战中,工程兵与其他兵种密切配合,保障己方军队隐蔽安全,指挥稳定和快速机动,阻滞敌人机动,并能以地雷爆破器材等直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兵种前身
工程兵诞生在“八一”南昌起义的硝烟中,是有悠久历史的部队之一。
1927年8月1日,以黄埔军校工兵科第五期毕业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工兵营和第20军工兵营,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在南昌起义中,这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作战勇敢,冲锋陷阵,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为起义部队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起义成功后,这支部队随其他部队一起撤离南昌,这支部队也就成为人民军队最早的工兵部队。南昌起义后,从那时起,工兵紧随部队转战南北,利用自制的雷管炸药、圆锹铁镐等简陋装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完成了一个个艰巨的工程保障任务。根据当时国内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的军团和方面军都要建立工兵分队为部队行动作战进行保障。
1930年10月7日,这一天对于工兵部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红一军团工兵队在江西吉安成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亲自参加了成立大会,毛委员穿着一身补了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头上戴着一顶有红五星的八角帽,脚上穿的是一双旧布鞋,朱总司令穿的是一身破旧的灰色军装,打着绑腿,脚上穿的是草鞋。在成立大会的现场,战士们看到指挥千军万马、威震敌胆的毛委员和朱总司令大家都特别高兴。他们两人分别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对部队成立表示祝贺,号召部队在战争中多做贡献。会议结束后,毛委员和朱总司令走到台下,对参加成立大会的一些战士问,天天和敌人打仗,还要和敌人拼刺刀,你们这些小鬼怕不怕啊?见毛委员这样平易近人,大家紧张的心情没有了。几个战士说,开始时,子弹从头顶嗖嗖地叫,炮弹从头上飞过,到处一片爆炸声,还真有点怕。打了几仗后,慢慢就习惯了,不怕了,我们来参加红军闹革命,不把反动派消灭是不回家的。毛委员听了,高兴地说:“大家说的对,讲的好,我们既然参加革命,就要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直到革命胜利,打出一个穷人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朱总司令对大家说:“毛委员的讲话你们要记住,不消灭反动派,我们穷人是翻不了身的,你们工兵队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保障部队行军作战,部队行军作战,你们要打先锋,二要利用时间搞好军事训练,枪要打的准,手榴弹要投的远,还要学战术,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要能打仗,要会打仗,要打胜仗。”毛委员和朱总司令的讲话对大家鼓舞很大。他们走后,工兵队还开了一个会,传达了首长的指示,提出了要求。大家都表了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毛委员和朱总司令对部队的关心。工兵部队组建后,这支刚建立起来的部队立即投入到反“围剿”作战,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他们用简易的土木工具,自制炸药和就便器材,完成了漕渡、架桥、攻坚爆破、构筑工事等任务,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正确指挥下,抵制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的结果,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长征中,工兵部队架设浮桥,捆扎木排,为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工兵随主力部队挺进敌后,刘德生和工兵部队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战役发起后,工兵部队和其他部队一样冲锋在前,同敌人拚刺刀,刘德生个子大,他就一个人刺杀了三个日本鬼子,战后,营长夸奖说,工兵部队不但是开路先锋,拚刺刀也不含糊,这一仗不但参加的部队一战出成名,工兵部队也令大家刮目相看。百团大战时,工兵部队更忙,那段经历孙辉一提起来仍然激动不已,每天忙得团团转,白天指导和帮助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手把手地教他们,现场进行地雷怎样埋的指导,晚上工兵部队就行动,他发明了一种土方法,炸药埋在铁轨下,在铁轨接口处插上一根筷子,然后在筷子下面用黏米,冬天一会儿黏米就冻了,等敌人列车一来,压到筷子上,筷子插进米里面,启动炸药的机关,炸药就爆炸,他和他的战友用这个方法,炸了好几列敌人的专列,通过一些土办法,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央军委对工兵部队的建设更加重视。
1947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成立工兵组织的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提出,为了适应新情况,补救炮弹缺乏,增加攻坚夺城条件,加强工兵作用是必要的,每个野战纵队、旅(师)均须成立工兵连,各野战集团或大军区参谋处中,加设工兵科。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各野战军先后组建了工兵团,师、团大都建立了工兵营、连、排。那些天几乎每个部队都在扩编工兵部队,那时路上遇到穿军装的人几乎都是到工兵部队去报到的。扩编后的工程兵,在历次作战中,都担负起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任务,为祖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2月3日,中南军区将第四野战军工兵指挥所与湖北军区独立第4师师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随后,西南军区以特种兵纵队所属的工兵第2团、7团和暂编工兵第8团与第18兵团的工兵合并,组成工兵纵队。工兵纵队领导机关改为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华东军区以特种兵纵队工兵第3团与特科学校工兵大队的基础,组成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为加强工兵建设,加速培养工兵干部,各大军区及各兵团(在朝鲜的志愿军)、军、师司令部增设工兵主任,团司令部设工兵参谋。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决定将全国6个大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军区工程兵部分别为沈阳、北京、南京、广州军区工程兵部,增设济南军区工程兵部,国防部做出《关于各总部、各军区兵种机构名称的规定》,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军区工程兵部改称工程兵司令部,其他军区工兵处改称工程兵处。
兵种组建
工程兵在南昌起义中诞生。1927年8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工兵营和第20军工兵营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撤退途中自制竹筏漕渡部队过韩江。12月11日,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官教导团工兵连参加了广州起义。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部队组建红7军,军部编有直属工兵连。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制定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规定,每师编1个工兵分队。6月,新组建的红3军团编组了工兵营。10月,红1军团在江西省吉安县组建军团工兵队(不久即改称红1军团工兵连)。1931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组建,设特科连工兵排,开始有计划地培训工兵干部。1933年12月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表》,规定师编直属工兵连,团编工兵排。1934年6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瑞金组建直属工兵营。1933~1934年,红军第2、第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先后组建了工兵分队。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军委工兵营和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及各师、团工兵分队、特科学校工兵营担负长征中的工程侦察、抢修道路、架设桥梁和实施漕渡等工程保障任务;红军工兵依靠简单的工具和就便器材,保障了红军主力南渡贡水,横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胜利完成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师编工兵营、旅编工兵连、团编工兵排。原红1军团和红15军团工兵连合并为第115师工兵连,原陕北红军独立第2师改编为第120师工兵营,原陕甘宁独立师第1、第2、第4团改编为第129师工兵营;各支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区、军分区相继建立了工兵营或工兵连;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炮校设立了工兵专业。抗日战争初期,工兵主要是配合主力部队、指导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交通破袭战、地雷战和地道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工兵则以攻坚爆破、渡河保障为主,协同步、炮兵歼灭日伪军。工兵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各次战役战斗。1944年以后,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多次电令各战略区扩大工兵,加强专业训练,适应反攻作战的需要。12月初,延安中央党校军事研究班开设工兵区队,选调工兵干部进修工兵战术技术和教学法。解放战争时期,各级更加重视工兵建设,工兵装备不断改善,工兵部队逐步扩大。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组建全军第一所工兵学校。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工兵团――华野特纵工兵团。各军、师、团均建立了工兵分队,各大军区(野战军)均成立了工兵指挥机构。这一时期,工兵协同步兵开展大规模的破袭战,完成了攻坚爆破、近迫作业和敌前架桥、漕渡等任务,在诸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程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各大军区随即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工兵领导机构。1951年2月,经总参谋部批准,统一了全军工兵部队序列和编制。到1952年12月,全军已组建28个工兵团,总兵力达7万余人,并陆续建立工兵院校。在此期间,先后有17个工兵团(含2个配属志愿军空军)、22个步兵军属工兵分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6月,全军工兵团区分为工兵、舟桥、建筑三种专业部队。1955年8月11日,工兵改称工程兵。10月15日,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团、舟桥团、建筑团的番号和序列。1956年2月,军委军事建筑部划归工程兵建制。1958年1月,工程兵开始建立专门的科研设计机构。1961年6月,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随后,组建和充实工程兵部队,并帮助越南修筑公路和海岸防御工事。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军工程兵部队达114个团,54万余人。1967年以后,工程兵精简建筑部队,发展工兵、舟桥和伪装部队,组建工程维护和给水部队。1969年10月~1970年8月,工程兵组建4个工区(正师级);至20世纪60年代末,工程兵组建初、中级指挥院校和技术院校5所、科研所3个。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担负国防工业工程和民用机场、公路等修建任务的工程兵建筑部队移交给基本建设工程兵;将部分建筑团改编为舟桥团。1982年8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军委工程兵领导机关改编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各大军区工程兵机关改编为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根据任务变化,工程兵专业部队的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重点增加了工兵团的员额,并将大部分工兵团编入集团军;先后组建了伪装团、给水工程团、工兵旅和舟桥旅。工程兵直属部队、工程兵院校和工程兵科研机构也进行了调整。1992年9月,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并入新组建的总参谋部兵种部(后相继调整、改编为军训和兵种部、军训部)。1995年4月,兵种部设工程兵局,2012年5月,军训部陆军建设局设工程兵处。工程兵院校和科研机构也陆续进行了调整。工程兵建立以来,在国防建设和对外军事援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1月~1954年12月,6个工兵团参加了康(川)藏公路修筑工程;1958年4月~1964年10月,有12个工程兵团和1个工程兵技术大队,承担了“两弹”发射基地建设任务;20世纪60年代,工程兵担负了繁重的阵地工程、指挥防护工程建设。1965年6月~1968年10月,工程兵奉命帮助越南修筑公路和海防工程;1968年10月~1978年5月,先后有10个工程兵团奉命帮助老挝修建公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兵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从1992年开始,先后赴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等国家执行联合国赋予的维持和平任务。工程兵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2000年以来,总参谋部先后确定19支工程兵部队为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并加强了抗洪抢险专业训练。工程兵在建设和发展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有中央军委命名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抗洪抢险英雄营”等先进单位,以及“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模范团长”李国安等先进个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历任司令员为陈士榘、谭善和;历任政治委员为黄志勇、谭甫仁、李真、王六生。
兵种改编
1982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领导机构改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在总参谋部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工程兵的军事工作。在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建立的同时,各军区工程兵领导机构也改为各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
1992年9月,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防化部和陆航局合并为总参谋部兵种部,其中工程兵部缩编为兵种部工程兵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4 18:2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