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批确立的校级“创新高地”之一,业务职责涵盖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平台、对外交流和继续教育等多个方面,由翟东升教授牵头筹建。
研究院简介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区域国别学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积淀,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代末延安时期的日本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系和苏联东欧研究所。经过60多年的锐意进取和几代学者的不懈耕耘,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二级单位之下,建设了20多个区域国别相关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院,基本实现了对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
2023年6月,以区域国别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为契机,中国人民大学升级更名“国别研究院”为“区域国别研究院”(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柔性整合现有区域国别学教学科研平台和机构,整体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区域国别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首批确立的校级“创新高地”之一,业务职责涵盖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智库平台、对外交流和继续教育等多个方面,由翟东升教授牵头筹建。
研究院秉持多学科交叉的理念,旨在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社会学、世界史、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融汇于一体,兼容并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路径,以期全面、综合、立体地探索区域和国别问题,意在呈现出特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内政外交、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全貌,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提供时效性强、理论相关、基于证据、便于实操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研究院工作将重点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欧洲研究、欧亚研究、亚太研究、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和全球政治与经济研究等领域展开。
研究院目标以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为依托,构建具有“人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践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将积极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学术合作,不断提升研究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研究院正在积极申请区域国别学硕士和博士授权点,为有志深入研究区域国别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肩负聚合、赋能、组织、服务的使命,以跨学科、深度研究、独特理论和国际视野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人大贡献。
2024年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成立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系统整合现有区域国别学教学科研平台和机构,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区域国别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更是增强外交的战略自主性和主动性、积极服务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主动担当。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擦亮鲜明底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彰显使命担当,打造“独树一帜”的标志性成果,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走好研究新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区域国别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
发展历史
2024年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24年11月2日,首届“多元方法路径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2024年11月16日,首届“人大中东论坛2024”暨人大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7日,“同绘亚洲世纪新愿景,共筑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新合作与新未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揭牌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
视觉标识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视觉标识设计灵感来自翟东升教授对于过去600年以来两种现代性与权力转移的双轨制的学术研究。
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时代把海洋从文明绝缘体变成超导体,从此世界权势中心开始像飓风一样转移。威尼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这场飓风最初的暴风眼。威尼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别代表着地中海的海洋霸权和海陆复合型霸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在地中海中东部酝酿成茶壶里的风暴。后来世界历史中的陆海复合型和海洋霸权之间的各种战斗,在600年前的地中海中东部全部预演过,像胚胎发育一样具体而微。后来各自的权势向西转移,陆海复合型霸权的转移路径是奥斯曼土耳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法国波旁王朝与拿破仑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沙俄与苏联;海洋性霸权的转移路径是威尼斯——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日本为首的东亚生产网络。两种力量之间的对抗和竞争,从大航海开始之后的葡萄牙VS西班牙,到荷兰VS法国,然后英法之间有一段交错,再然后是英国对德国,20世纪后半期是美国对苏联。就战争能力和自上而下的管控能力,在苏联崩盘之后,21世纪初的陆海复合型大国的力量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北方。而海洋性霸权的能力基础,是面向世界市场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贸易,包括海权海军的力量,包括海洋的运输能力,这些东西早就已经离开美国,只剩下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科研能力。这个生产中心先转移到了日本加上四小龙,也就是东亚的海上。中国在1992年之后,通过大规模招商引资把这种能力吸引过来。这两大趋势都是现代化的探索轨迹,但是由于地缘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不同,各自有所侧重,各有特点。如今,这两大趋势已转移至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在中国体内相聚了。我们有可能终结这600年的历史,将两种精神、两种道统在我们体内合二为一。从合二为一的角度看,中国十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具有终结近代化旧历史和开创新全球史的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设计了独特的视觉标识。这一标识的底板背景呈现了地球北极视角,融入了红色祥云和蓝色海浪元素,分别象征着陆海复合型霸权和海洋型霸权这两种现代性的演进路径。地中海地区被选为标识中红蓝(陆海)权势的西段交汇点,因为过去600年中权势转移飓风的起源与威尼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局部冲突相关。标识中右下方的一弯新月代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衰落后,陆海复合型霸权的势力逐渐向东迁移,最终来到中国。同时,海洋型霸权的中心也经历了迁移,从威尼斯起步,经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最终落脚美国,改革开放后再次受到吸引落脚中国。因此,这两种现代性的演进轨迹在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合而为一,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识的右上角有一轮冉冉上升的太阳,寓意着“东升西降”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外,该视觉标识还融入了研究院的英文缩写SGAS(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两段蓝色波浪形状代表着S(-chool)和G(-lobal),而两段祥云形状代表A(-rea)和S(-tudies)。这个标识不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世界历史进行了艺术化再加工,还融入了研究院的核心价值和使命,为研究院品牌形象赋予了独特而有力的特征。本视觉标识的美工由中国人民大学任唯一和贾琪熳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