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一书为梁启超撰写未就的书稿,本书各章所辑内容都依原稿而止。梁氏在此书中采用实证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搜集秦以前的歌谣,辨其真伪;分析两汉歌谣及汉魏乐府的写作背景、诗赋风格、诗品价值;做《诗经》成书渊源考,重新释义“南”、“风”、“雅”、“颂”四种诗体的异同;辨别“建安以前汉诗”作者的真伪,详考五言、七言诗的起源;辑录“建安黄初间有作者主名之乐府”并加以品评。不仅勘定了古代文学史中的悬案,还启发后代学者袭承梁氏的研究思路继续探源,其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皆见卓识。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7岁中举人。会试不第,从康有为学,倡导维新变法,为
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变法失败后,潜居国外,在日本创立《新民丛报》等。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等职。后又与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后弃政治,治学术,在清华大学任教,并著述不辍,临终前还为辛弃疾做年谱。梁启超大力宣传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晚清文学有许多方面影响。他的学术贡献也很大。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一书为梁启超撰写未就的书稿,本书各章所辑内容都依原稿而止,所以出现未完成的篇目:第四章“唐宋时代之美文”仅有第一节“词之起源”;第二章“周秦时代之美文”的第二节“《诗经》的年代”也仅写数语,论未尽却戛然而止。而梁氏著作的价值为学术界公认之泰山,本书再次校勘出版的最大意义也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