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路73-1号,是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为浙江省省属副厅级事业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主要职能是进行
丝绸文物收藏、研究、
鉴定、修复和保护;丝绸文化宣传、教育;丝绸文化旅游纪念品经营。占地面积42286平方米,建筑面积22999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86年7月11日,
国家旅游局同意在杭州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
1987年12月2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奠基动工。
1990年9月26日,
纺织工业部和
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对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作出如下调整:该馆隶属纺织工业部领导,为事业单位,委托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对该馆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浙江省丝绸公司负责)。
1992年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陈列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序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现代成就厅压缩为: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
1999年3月12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调整中国丝绸博物馆管理体制的通知》中国丝绸博物馆管理体制由浙江省丝绸公司归划
浙江省文化厅、
浙江省文物局管理,成为全国文物系统的一座行业性大馆。
2000年,在
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全面开启了纺织品文物鉴定保护工作。
2003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进行全面调整。
2004年1月1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评定批准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12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馆内陈列进行大型改造,基本陈列设置了“中国丝绸的故事”、“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和收集纺织品信息的“新猷资料馆”。馆内还设有临展厅,举办各类临时专题展览。
2014年8月,中国丝绸博物馆改扩建项目作为《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省本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对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整体改扩建建设,扩建后总建筑面积将达24635.6平方米(其中地下9700平方米),扩建部分包括时装馆、藏品楼及贮藏、设备、停车等公共设施。
2019年12月13日,“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郑州工作站在荥阳青台遗址揭牌,基地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与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建立。
2021年12月28日,从中国丝绸博物馆获悉,2022年该馆将举办国丝30周年馆庆、“国际博物馆日”论坛、“2022丝绸之路周”等多项活动和展览,观其内容,文化味和科技感兼具。
建筑布局
综述
中国丝绸博物馆占地面积42286平方米,建筑面积22999平方米。建筑物整体为蚕的造型。中国丝绸博物馆设有多个展厅,其中有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丝绸厅、丝绸之路连廊、服饰厅、织造坊、新猷资料馆。
展厅
序厅:序厅的造型是一座高耸于大厅中央的宋代
提花织机模型。这是所知最早的提花机型。序厅的左右两壁分别是丝绸年表和丝绸之路的展示图,后壁则直观地概括了中国丝绸性能和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成绩。
历史文物厅:集中展示了五千年丝绸文物的精华,厅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为娇贵的丝绸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历史文物厅按时代分为两个厅:一厅主要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宋辽元时期丝绸发展的历史;二厅则专门展示明清丝绸皇家传世珍品及考古出土实物。
蚕丝厅:主要展示蚕的自然属性,采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闭式陈列,通过“神奇的变化”、“家蚕最爱吃桑叶”、“蚕体的奥秘”、“蚕茧”、“蚕丝”、“美丽的吐丝昆虫”、“蚕农的家园”、“蚕桑利用”等八个方面揭示从蚕到丝的奥秘。以桑、蚕、蛾标本与色泽艳丽图板为主要展陈手段,采用多媒体形式,安置了数台触摸屏来展示蚕选择桑、蚕结茧过程、蚕器官及蚕乡蚕俗。
染织厅:以丝绸的织造、染色工艺为主线,以织具模型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丝绸染织生产过程。展览分“工艺流程”、“丝线加工”、“机杼原理”、“织机脉络”、“染色体系”五部分。此厅还设立“学习园地”展区,观众可在此动手制作丝绸工艺品,切身感受丝绸手工制作。同时在多媒体上安装“ZIS素织物计算机设计系统”,观众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织物组织和织物图案的设计。
现代成就厅:展示了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在丝绸生产、科研和对外贸易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时还有以丝绸为载体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和一些丝绸新品。
丝绸厅:陈列分“前言”、“丝绸的起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三部分讲述丝绸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织染绣品。即“丝绸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起源与初创——创新与成熟——融汇与发展”子单元的展品与图板的有机结合,展现中国丝绸五千年发展史的三个重要阶段;“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分“形形色色的丝织品种——五彩缤纷的印染织物——美轮美奂的丝绸绣品——寓意丰富的丝绸纹样”四部分,通过展示绫、罗、绸、缎、锦等历代织绣精品、明清官营织造匹料及丝绸品种的组织结构放大模型,并安置织物观察台和“绣房”场景,直观地向观众解答什么是绫、罗、绸、缎,什么是织、染、绣。
丝绸之路连廊:通过大型古代
丝绸之路地图和丝路出土的汉唐织物珍品的展示,再现了草原陆路丝路、海上丝路等四条丝路的具体走向及新航路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和它们所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为弥补丝绸之路内容在静态场景的不足,制作了丝绸之路DVD录像片,并在展区中开辟小放映室播放该片。
服饰厅:分“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三部分,以丝绸服饰与历代微缩服装人物模型、图板、象征性复原场景相结合的形式,诠释丝绸在古代社会的功用,展现战国至清代流行的袄裙袍服、补服、龙袍等宫廷华服和家常日用绣品。
织造坊:全开放式陈列厅,以织机的现场操作表演为主,展示仍在生产的民族、民间织机及复原的古代织机。按复原织机、江南染织、少数民族织机为主题来安排13台种类各异的织机。
新猷资料馆:新猷资料馆是以蚕桑丝绸界前辈
朱新予和
蒋猷龙两位先生命名的纺织信息中心,展示现代纺织面料样本、珍贵纺织人物档案和蚕桑丝绸史、染织服装史、纺织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有历史价值的中外报刊书籍、音像资料,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记录、整理,为纺织科研提供图情信息服务。
展厅
基本陈列
《中国丝绸文化展》主要内容为丝绸故事和丝绸工艺。
《丝绸故事陈列》分丝绸厅、丝绸之路连廊和服饰厅,展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的古代织绣文物,全方位讲述了丝绸的起源与发展、丝绸的主要种类、丝绸之路及丝绸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丝绸工艺陈列》分蚕桑厅、染织厅、织造坊,揭示蚕与桑的生活习性及染织的来龙去脉及纬锦机等古老织机的展示和操作表演。
重要展品主要有浙江出土的距今近五千多年的丝线、“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唐织绣、北方草原的辽元服饰、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袍裙及清代帝后龙袍、匹料、缂丝绣画,还有云锦机、竹笼机、傣锦机等中国传统织机。
临时展览
2006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千年夹缬传浙南》展览。
《黄金、丝绸、青花瓷——马可·波罗时代的时尚艺术展》,共展出7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丝绸、黄金和青花瓷文物。《六省市丝绸文物精品展》《著名京剧服饰收藏家包畹蓉先生精品展》《慧眼识华章,巧手补霓裳——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鉴定保护成果展》《云想衣裳——六位女子的衣橱故事》《彰施五彩清代天然染料和色彩》等等。
国宝级珍品汉晋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和“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元代驼色地弯风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明宁靖王夫人昊氏墓出土的织金彩绣云翟纹霞帔及素缎大衫、元代罗地刺绣满池娇夹衫、龟背地瓣窠对格力芬彩锦被。
馆藏文物
综述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是通过国内外文物市场、收藏家的征购和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类别主要有珍贵文物(包括一级、二级、三级文物)、一般文物、纺织机具标本及当代丝绸样本等。中国丝绸博物馆内藏有自新石器时代起各朝代与丝绸有关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机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此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文物和现代文物。截至2019年末,中国丝绸博物馆共计馆藏文物有67866件/套,珍贵文物有4642件/套。
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70246件/套,珍贵文物5093件/套。
重要藏品
藏品保护
纺织品文物需要经历考古征集、消毒清洗、加固修复、保存提用等环节,各个环节有不同的应对措施,确保纺织品文物处于安全状态。根据不同现状的文物制订不同的保护方案,大部分丝织品文物采用物理方法即针线法修复,对于特别糟朽、脆弱的纺织品选用化学方法进行加固,使其强度增强,从而达到研究、收藏及展览的目的。通过传统的物理修复,及现代的分析及化学加固的新技术的应用,修复保护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文物及藏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鉴定中心: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鉴定中心是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建立的该领域的权威机构,主要接受全国各地出土及传世纺织文物的科学研究、鉴定测试、保护修复等项目。形成了一支涉及纺织科技史、生物化学、分析化学、染织、历史、纹样学等多种学科的高、中、初级保护科技人员与修复技师组成的专业队伍。
中国丝绸博物馆建有用于保护研究的办公及实验用房约500平方米,实验用房集中,有专门的供水、供电系统。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场地,本着“实用第一,兼顾研究”的原则,配置了纺织品文物清洗装置、纺织品文物修复台、纤维可视分析系统等仪器设备,及照相(摄像)等辅助设备。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中国丝绸博物馆编辑出版的相关临时展览图录、专著,如:中国纺织品保护鉴定中心编著的《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赵丰著的《王序与纺织考古》
《辽代丝绸》《纺织考古》《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等。其中由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主编的
《中国丝绸通史》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全面反映中国5000年丝绸发展历史的巨著,年代自丝绸起源到二十世纪末,内容涉及与丝绸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中又以生产技术、织物的种类和图案为主要陈述对象,以历史时期为脉络,分章编写。收录与丝绸历史相关的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计1358幅,另外附有参考文献一览表、中国丝绸大事年表等资料。
中国丝绸博物馆出版影视录像有DVD录像片《感悟经纬》、《蚕的一生》、《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博物馆携手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蚕学系每年联合举办“大家来养蚕宝宝”活动,通过与蚕宝宝的亲密接触,培养少年儿童对小动物的爱心,丰富科学养蚕的知识,增进对蚕桑丝绸文化的了解,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中国丝绸博物馆还推出了丝绸手绘、丝绸扎染、学做中国结等手工DIY制作活动。
学术研究
中国丝绸博物馆有研究员1名,研究馆员5名,副研究馆员2名,馆员2名,助理馆员1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各一名。副馆长、研究员赵丰为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唯一中国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是国际和国内纺织品文物鉴定、保护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
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中国植物染料研究及在纺织品文物复制上的应用》等6项;省文化厅科研课题有:《21世纪专业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汉锦与多综多蹑机的研究》等10项,还有一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古代丝织品的病害及其防治》课题。
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辽代丝织品保护与研究》是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从丝线纤维、金银线原料、织物结构、刺绣针法的分析、所用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的种类及加工方法的测定、出土丝织品上主要污渍的清除及色彩与金银材料的加固、丝织品和服装的修复和加固的不同方法、部分辽代丝织品的复制等五个专题对辽代丝织品的鉴定和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是对辽代丝织品鉴定、保护研究的全面尝试,不仅有助于在辽代丝绸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做出一个小结,建立一套模式,以供第一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借鉴,也填补了中国丝绸史上的这一段空白。
主要活动
从2011年起,每到年末,中国丝绸博物馆都会配合年度时尚回顾展,开展手工编织教学活动。举办该活动的目的就是倡导大家回归传统。
2011年8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丝府寻遗活动。由钱报读者和杭州娃哈哈小学的同学组成的夏令营队伍分别参观了杭州蚕学馆遗址,都锦生故居,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碑林、杭州绸业会馆等文化景点。
2012年6月,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百年旗袍展,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主办,共分为“推陈出新——旗袍的起源”、“历久弥新——旗袍的流变”、“中西合璧——旗袍的新语”、“妙手天成——旗袍的工艺”和“风华永恒——旗袍的今天”五个单元,110余件旗袍展品有晚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旗袍,也有新近制作的作品。
2015年1月17日,《筑梦——2014时尚回顾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本届展览共展出100余件产品,包括大师名作、新秀力作、品牌季度主打服饰、年度流行面料等,从“净界寓言”、“狂欢之巅”、“印象纤维”、“时光漫步”、“守艺之港”等5个方面综合梳理了2014年度中国的时尚之旅。
2022年2月25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了建馆30周年座谈会。
2022年3月3日,良渚的神人兽面纹,浙江的特色花木,平绣、滚针、打籽、镂空纳纱绣等数十种工艺,都在服装中呈现。3月3日,“良渚揽秀·诗路寻音”推广活动设计作品入藏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推出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作为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专题展览,是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从文物保护学术成果交流、科学技术手段揭示、文物艺术价值呈现、文物科技研究等方面,全面回顾近百年来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全国23家文博机构、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成果,精选的50余件(套)的参展文物展现了保护修复和科学复原的最新成果,体现馆藏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水平。
2022年11月3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参与“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十项举措,启动“文艺星火赋美·国丝行动”首场活动。
合作交流
2002年,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了“中国古代纺织品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2005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论文集;2004年为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修复辽代文物;2006年开始,与
上海东华大学、
敦煌研究院、
英国大英博物馆、
法国吉美博物馆和
俄罗斯爱米塔什博物馆合作出版《敦煌纺织品研究全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中文版和英文版已正式出版。
2006年5月30日至7月30日,在
捷克首都布拉格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衣锦环绣一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该展览是根据捷克总理帕鲁贝克的提议,在温家宝总理2005年12月访捷时由两国文化部长签署《意向书》决定而举办的。展览由两国文化部以及中国驻捷使馆共同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捷克国家博物馆承办。展览共展出140多件套珍贵丝绸织品、服饰文物和现代丝绸艺术品,同时配有古今丝绸服饰表演、刺绣及织机操作。
《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是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的重要人文活动之一,由俄罗斯联邦外交部、文化和大众传媒部、文化电影署同中国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俄罗斯联邦文化电影署、国家博物展览中心、远东艺术博物馆、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莫斯科国立历史博物馆同中国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承办。该展览一方面介绍中国丝绸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则加强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周边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之间交往的内容,遴选了182件(套)承载中国5000年丝绸发展与外传历程的珍贵丝绸文物和相关展品。另外,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举办过赴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桑蚕蛾一一了不起的丝绸》(1995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赴美国费城爵硕大学的《中国丝绸文化展》(2002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赴法国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天上人间一中国浙江丝绸文化展》(2005年)等。
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辽代丝织品保护与研究》是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
2023年10月24日,“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开幕式在布达佩斯举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的“国丝环球展柜”项目同时启动。该项目计划构建“带着U盘去巡展”的国际办展新模式,借此讲好中国丝绸文化故事,旨在建立一套以“数字展示+代表性展品”为标准化结构的展览组织形式,打造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高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等巡回展示的标准化丝绸文化展览,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所获荣誉
2012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被评为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10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河北遵化清东陵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022年1月,命名中国丝绸博物馆为浙江省第一批国际人文交流基地(2020年)。
2022年6月,入选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名录(2021年)。
2022年9月,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弘博奖.最佳绿色环保奖”。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2023年6月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申报的《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入选2023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机构设置
历任馆长
凌人才(1991年~1999年,馆长);傅传仁(1991年~996年,副馆长,主持工作);徐德明(1996年~2006年,副馆长,主持工作);俞志达(2006年~,馆长);
赵丰(~2022年5月,馆长);
季晓芬(2022年5月~,馆长)
单位性质
中国丝绸博物馆国营公益性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
中国丝绸博物馆由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
中国丝绸博物馆下设办公室、社会教育部、陈列保管部、技术部、保卫部。
人员组成
中国丝绸博物馆核定编制数45人,实有在编人员41人。
服务观众项目
2003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先后推出了免费讲解、免费古代织机操作表演、免费赠送丝绸文化知识资料、免费提供语音导览器、免费提供轮椅等服务项目。
观众接待
中国丝绸博物馆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逐年增加,年平均参观人数达40万多。
参观信息
地址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路73-1号。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不闭馆,正常开放)。
票价
免费参观。
交通指南
交通:公交12路、31路、42路、87路、133路等,丝绸博物馆站下车(周末节假日西湖景区单双号限行,部分时间段玉皇山路南向北单向行驶)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