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
贵州省布依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下辖镇
中和镇,隶属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东与坝街乡接壤,南与三洞乡毗邻,西与塘州乡交界,北与水龙乡相连。辖区总面积323.4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中和镇户籍人口74799人。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属都江县辖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三都县后实行新县制,设水龙乡。
1950年,全县设4区、2镇、18乡,水龙乡、中和等乡属水龙区。
1958年,水龙乡、地祥乡、中和乡组建红星公社。
1966年,设水龙区辖中和、水龙等公社。
1983年,水龙区更名中和区。
1984年,建中和乡、水龙等乡,同属中和区。
1991年,原中和乡、水龙乡的西洋村合并为中和镇。
行政区划
1991年,辖11行政村、69村民小组。
2011年末,辖中和、姑引、务朝、甲化、庙良、西洋、庞寨、松寨、姑坡、拉旦、姑劳1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镇下辖1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中和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和镇地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东与坝街乡接壤,南与三洞乡毗邻,西与塘州乡交界,北与水龙乡相连。辖区总面积323.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和镇地处黔中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的中低山丘陵区,属低山丘陵盆地类型,地势呈西高东低。山脉多且以高山为主,分别排列在过境“三荔”油路两侧往周边乡镇延绵,海拔460至780米。
气候
中和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70至330天。
水文
中和镇有都柳江流经境内,有支流拉担河。拉担河发源于水龙乡交把,全长12千米,平均流量0.47立方米/秒,进出口落差300米。
自然灾害
中和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倒春寒、地质灾害、冰雹等。
自然资源
中和镇境内地下矿藏资源主要有、赤铁、重晶石无烟煤、铅锌、铸等。森林覆盖率为61.31%,活立木蓄积量达26.7万立方米;境内有耕地面积0.93万亩。
人口
2011年末,中和镇辖区总人口13918人,城镇常住人口356人,城镇化率2.6%。总人口中,以水族为主,达13905人,占99.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0.6人。
截至2018年末,中和镇户籍人口7479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中和镇财政总收入67万元,比上年增长6.35%。
截至2018年末,中和镇有工业企业88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0个。
农业
2011年,中和镇农业总产值3206万元。2011年,生产粮食505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972元,比上年增长15.36%。
交通运输
中和镇境域地处“四乡一镇”的中心,有206省道穿境而过。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中和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个,农家书屋11个,藏书1.8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马尾绣刺绣。1995年被黔南州命名为水族马尾绣艺术品之乡;2010年3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基地。
2011年末,中和镇南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789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6%,村村通广播。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中和镇有初中1所,在校生534人,专任教师3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中和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8个;病床6张。专业卫生人员9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注册护士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800人次。
2011年,中和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中和镇有邮政代办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
历史文化
中和镇地名以“中寨”与“河寨”两地各取一字命名,后将“河”改称“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5-20 23: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