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道教圣地——镇平
五朵山,古名依帝山、倚帝山、岐棘山、骑立山、北顶,以山有五座山峰并峙;得名五朵山。位于镇平县西北部,属伏牛山余脉,在镇平境内,地处北纬33°22′,东经112°20′。绵亘于二龙、高丘、老庄、石佛寺等四个乡境内。
包括红云寺、养马寨、鸡冠山、鹰爪山、将军山、青山寨等58座低山,尖顶山、摩云垛、园山、五泉山、陡牯垛、牡丹垛等29个山峰,纱帽山、蚕头山等土丘,大关岈、凉粉岈、花沟岈3个山口,老虎洞、水廉洞等8个山洞,九窖沟、东马沟、王三见沟、长岭沟等36条山峪,上红岩、冬青树、狼沟凹等16个地片。总面积34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65米。为华西里期造山运动形成。岩石有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长钾石、麻乞石等。山高谷深,气温偏低,平均气温在11.5℃-13.3℃之间,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矿藏有铜、蛭石、石墨、金刚沙及稀有金属金、铀、钼等,除铀、钼等外,其他均已开采。林木有松、杉、栎、柿、栗、油桐等针阔叶混合林,覆盖率15.4%。产中药材240多种,是县境内产药材种类最多的地方,以豹骨、牛黄、全虫、金石槲、天麻、南星、杜仲较名贵,特别是麦饭石更神奇,日本称“药石之王”,台湾省称“长寿石”。山水自白云寺奔流而下,自顶至麓,依次形成大潭、二潭、三潭三个瀑布,尤以“三潭夜月”蔚为奇观,是历来镇平八景之一。山上有财神殿、玉京宫、玉皇殿、青牛宫、灵官殿、祖师庙等古迹。
五垛山究竟是哪五个山峰对峙,旧志所云,纷纭莫定。北顶有一块残碑之所谓五垛皆在4.5公里之内。据以为准,考证如下:一、圣垛也称北顶,即祖师庙所在的峰,为五垛山的主峰,海拔1665米,今称五垛山。二、禅庵垛,在圣垛北0.5公里处,海拔1418米。三、摩云垛,也称迎风垛,在圣垛南1公里处,海拔1620米,以云雾缭绕其巅峰而得名,今称五垛。四、娇女垛,也名犟山、降山,在圣垛3公里处,其他四垛皆朝圣垛,惟此垛不朝,有不即不离的娇女之态,今称娇女垛。五、哑女垛,在圣垛西南1.5公里处。海拔1588米,今称压弓垛。
金天兴元年(1232),“思烈承制,授宣差总领黄掴三合五垛山一带行元帅府事,兼行六部尚书”。武仙嫉妒黄掴三合权力太重,将黄掴三合调离五垛山去守泌阳,黄掴三合怒,投奔元军,使反戈诡计,诓武仙下山,偷袭方城元军,造成金、元两军在潦河上游寨坡血战(寨坡,今名老寨坡,在定南针东南3公里处),武仙惨败逃奔圣垛寨。到民国时,老寨坡还是白骨累累,土人于地下获钲,系军用响器,获印,文日“都统之印”。同年,金枢密副使伊刺蒲阿,率步兵十三万,骑兵二万,由邓出发,次五垛山下,走正南沟,经大关岈,历大幔,取鸦路,通汝洛,赴京师。元军以三千人尾追,且行且战,元军分部兵力轮回休战,以逸待劳,终于以少胜多,歼灭金兵(见《金史·武仙传移刺蒲阿传》)。看来,五垛山自古为兵家重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