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中原突围说:“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历史背景
中原军胜利突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愿,向国民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毛主席亲赴重庆进行和谈,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继续实行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竟凭借其优势兵力和美国援助,调兵遣将,向我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原解放区由于处在全国心腹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首当其冲。
中原军胜利突围
还在日军投降时,国民党即调集十个军、九个游击纵队的兵力,进犯我中原地区,相继侵占了我鄂南、襄西、豫中等八个地区。在国民党军的迫击下,我八路军嵩岳部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三支部队集结在豫鄂边区,组建成中原军区,发起了桐柏山自卫反击战役,严正地还击了国民党军的无理进攻。一九四六年初,国民党由于进犯解放区失利,全面大打尚未准备就绪,迫不得已于一月十日与我党签订“停战协议”,公布了停战命令。我中原解放军从全局出发恪守停战命令,即以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停止待命。
“停战协议”是国民党用来玩弄缓兵之计的花招。所以在停战期间,国民党当局不断破坏“停战协议”,秘密下达作战命令,调动大军对我中原地区逐步包围进逼,实行经济封锁、政治破坏。中原内战危机日趋严重。
鉴于这种情况,党中央于二月十八日指示中原军区争取合法北移。三月十八日又指示争取移兵到皖东五河地区。为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曾派出代表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要求允许我中原部队和平转移到五河地区。这就是说,我以让出整个中原解放区为代价来换取中原解放军能完整无损地转移到皖东,并保持全国的和平局面。但是,蒋介石对于革命力量的原则是“能够消灭者,一定消灭之,暂时不能消灭者,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他认为中原部队已是落到他嘴里的美食,他不仅要占领中原解放区,而且还要吃掉中原解放军。所以他始终没有答应我和平转移的要求。
一九四六年四、五月间,国民党蓄谋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已基本就绪。在中原解放区周围,已调集了十一个军二十六个师三十万人以上的兵力,挖通战壤十万多条,构筑碉堡六千余座,将我中原部队重重包围于纵横不满六十公里的狭小地带,妄图首先包围聚歼我中原解放军,然后再向华中、华北、西北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
当时,从全国范围讲,国民党有四百万大军,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美式武器装备起来的,而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只有一百多万人,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队。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形势,共产党、解放军对于国民党强加在头上的全面内战,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挺起胸膛接受挑战?党中央和毛主席以无比的勇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一条路,指示中原解放军坚决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实行战略转移。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一关键时刻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显示了非凡的革命胆略。
内容
郑李戴[1]并告王震[2]:
(一)十五日电[3]悉。你们休息两天很好。
(二)进到山阳、柞水、镇安地区时,既是山地,又两面无敌,应多休息几天,完全恢复疲劳。应考虑在陕南是否可能给追兵以打击,歼灭其几部分,并考虑是否可能在陕南建立临时根据地,以便顿住一时期,然后留小部在陕南游击,主力渡汉水占领通南巴[4],开展新局面。
(三)你们尽可能多休息,敌人无奈你们何。
(四)王刘[5]过襄河后,十五旅至流水沟被七十五军之第六师追上未能过去,现沿襄河东岸北上,进至宜城东北耿家集、新街地区,该旅虽与第六师作战,但损失很小(据敌人反映)。
(五)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6]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六)西安息,一战区政治部主任顾希平、警备司令赵才标在宴会上说:李先念之企图系占据陕南,控制关中,响应陕北,进展甚速,威胁甚大,国军预计在两礼拜内进攻陕北,现已被破坏等语,足见你们对大局帮助之大。
军委
午删亥
注释
[1]郑李戴,指郑位三、李先念、戴季英,当时分别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和第一纵队政治委员。
[2]王震,当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3]指郑位三、李先念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给中共中央军委及各路突围部队的电报。电报说:我北路军除损失三百人外,已全部渡过丹江,进到淅川以西;右纵王震部已进到荆紫关河南岸宿营,决定再休息两天后西进。
[4]通南巴,指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
[5]王刘,指王树声、刘子久,当时分别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
[6]程潜(1882——1968),湖南醴陵人,当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主任。刘峙,当时任国民党军郑州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当时任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出处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1]
评价
从抗战胜利到中原解放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和外线作战任务的两个年头,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战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关键阶段。在中原突围以前,国民党反动派由于梦想消灭中原解放军,不惜分散兵力,调动大量军队围困中原解放区,这就迫使中原解放军不得不在武汉外围的腹心地区,进行战略坚持十个多月。这一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三十万人,使其不能长驱直入进攻我华北、华东解放区,从而为我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其后中原解放军突出重围,转入外线作战,执行战略牵制任务,历经五省,转战两年,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它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又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三十二个整编旅,迫使蒋介石、胡宗南推迟了进攻华北、进攻延安的时间,从而为内线兄弟部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夺取自卫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二日《解放日报》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陇海线大捷发表的<蒋军必败>社论指出: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回顾中原突围的整个历程,证明四十年前党中央和中原局决定中原解放军举行突围,选定主力向西的战略转移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中原突围是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党中央、毛主席在中国革命重大转折关头的英明战略决策,是中原解放军执行战略转移任务,粉碎国民党妄图聚歼我中原解放军主力、制造新的“皖南事变”阴谋的重大胜利。中原突围的胜利又一次证明了中原解放军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的英雄部队,他们的英勇牺牲、艰苦斗争精神,将受到人民的尊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