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东方学
奠基人”、“东亚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季羡林先生的力作。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中印两国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交流情况,范围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以及蚕、丝、茶、火药、印刷术、糖等等。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中印两大文化圈之间,自古以来是如何相互学习、彼此影响的,从而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发展,对此季羡林先生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考证。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中印两国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交流情况,范围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以及蚕、丝、茶、火药、印刷术、糖,等等。
季羡林:我国著名学者,生于1911年8月2日,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
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受
胡适、
傅斯年、
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东语系。1956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国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
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还是一个著名作家。他年轻时就创作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作品,是“清华四剑客”之一,在当时文坛很有名气。他回国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在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