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8年12月30日,隶属于中南民族大学。设有药学系、化学生物学系、药剂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理学研究所,国家级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民族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首批药物分析检测及实验培训基地。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是在整合学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的新学院。学院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和民族医药人才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对民族医药发展的需要。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院现有药学、
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和药物化学、中药学两个硕士点。有药学和化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药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民族药物研发推广中心、武汉市民族医药现代化工程中心、民族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神经药理研究所6个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专业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教授11名,副教授17名,硕士生导师30名。
学院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 “会做人”、“会学习”、“会创新”。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既掌握本专业要求的现代医药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民族医药特长、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高级人才。除可以在原专业方向就业外,还可以从事民族医药领域的各种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后可以报考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也可以在医药、生物技术、食品、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适合到民族医药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研发、技术管理工作。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医药人才为中心,以民族医药研究为基础,以中南地区的壮、土家、傣、苗、瑶、畲族等民族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立足中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将我校药学院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流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一流的民族医药研发基地。
学院领导
院长:刘吉开
副院长:杨光忠
副院长:李竣
院党委书记:盘剑波
院党委副书记 梅喜萍
委员会
院学术委员会
主 任:肖新才
副主任:李 竣
成 员:万定荣、刘吉开、杨天鸣、杨光忠、洪宗国、黄先菊、廖矛川
学术秘书:刘 茜
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 任:杨光忠
成 员:尹世金、刘 敏、杨天鸣、杨光忠、杨新洲、梅喜萍、葛月宾
教学秘书:孙佳强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图
师资队伍
教师一览
1、葛月宾
2、李玉桑
5、陈国勋
特聘教授
陈国勋 教授
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 杨光忠 教授 博士
廖矛川 教授 博士
万定荣 教授 博士
戴 康 副教授 博士
李 竣 博士
刘新桥 博士
王 强 博士
本科教育
专业介绍
药学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开设一些民族医药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包括民族药物)、生物药物分析、临床合理用药、药品生产与管理、药品营销以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药学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各类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医药院校、医药生产和贸易企业、医院、药检所、药政管理、医药情报等单位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管理、营销。本科,学制四年,招理科生。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工、制药工程、药物分析、工业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制剂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知识。培养从事药物剂型设计、制药工程、新药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和质量分析、药物检测管理等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各类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医药院校、医药生产和商业企业、医院、药事管理和药检所等单位从事
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制备、生产、质量监控。本科,学制四年,招理科生。
本专业是由化学、生物、医药全面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除了开设化学方面基础课之外,主要开设化学生物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分子设计与药物合成等专业课程。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化学与相关生物学实验技能,具备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
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化学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以报考化学、生物、药学等方向的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也可以在医药、生物技术、食品、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本科,学制四年,招理科生。
精品课程
药物分析 院级精品课程
研究生教育
硕士专业
中南民族大学药物化学硕士点隶属于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药学院现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实验室、湖北省药学与化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民族药物研发推广中心、武汉市民族医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现有的专业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5名,硕士生导师11名。本学位点曾对几种重要的民族药物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新的方法学,在国际上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的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申请专利12项,开发新药7项,协助民族地区制药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及技术革新40余项,这些成绩为推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院药物化学学科在民族药物学学科中有一定的特色优势,主要的研究方向如下:
(一)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以植物为本的各民族传统药物是当今国际市场药品的潜在丰富来源,但至今开发极少。沿袭从疾病——药物作用关系出发,逐步深入到分子机制的以往药理学研究路线在开发新药时效率不高。化学家虽然合成了数以百万计的
化合物数据库,提供作为药物筛选的目标,但这些为数众多的化合物,绝大多数仅具有简单的结构,但临床上来自自然界且具有药效的分子,大部份的结构并不单纯,因此从现有的数据库中,开发出具有潜力的新药,机会并不会太大。而按照药物发现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
反向药理学的研究模式,即以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应用受体、离子通道及酶等多种药物靶点,筛选出具有
生物活性的物质乃至确定药物的药效成分,将会极大地减少开发费用,缩短开发所需时间。而且,传统药物能体现传统医药的特色,是传统医药的精髓所在。各民族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我院重点开展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如土家、苗、傣、彝、瑶族等)药材的品种、资源分布、临床应用等研究,为民族药材资源的保护、栽培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民族植物学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疗效的关联性,从具有类似疗效应用的属近缘种的民族用药中进行发掘新药源的研究。
由于民族药物特殊炮制技术对保证民族药的减毒增效以及用药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方向还侧重于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如土家、苗、傣、彝、瑶族等)药材的传统炮制工艺和技术进行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和创新并探讨其炮制机理。
针对民族药物制剂几乎都是传统的剂型,不符合现代用药的要求,我们大力进行民族药物的二次开发,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提高研究,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并寻求民族药物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以它们作为先导物,运用现代有机化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药物和新药的研发与创新。
(二)民族药物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民族药物一般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且具有多种药理效应。民族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这些问题不是仅靠以定性观察、现象归纳为方法学特征的医药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必须建立以定量观测、系统分析为特征的方法学,并综合运用医药学、工程科学的高新技术,才有可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民族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多种药理效应和其成分的效应可能并非完全一致,按传统做法仅单独研究从民族药物中分离的化学成分或原药物本身的效应,不把原药物的效应和其化学成分的效应联系起来,这很少有助于阐明原药物的药理机制,也不能准确地确定哪些成分在什么程度上产生了原药物特定的药理效应,更难以判定分离的化学成分之间是否仍然保留着原药物中化学成分之间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这些基础性的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以民族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将其成分(组合)的效应与原药物本身的效应作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本身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新的方法学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不仅建立了定量化的民族药物药效物质的现代概念, 形成了民族药物药理与物质基础研究的框架,把对民族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探求转化为民族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与其成分的药理效应之间关系的检测、表达与分析这样一个能按现代科学的要求进行研究的问题,还给出了在确定药效物质时,从单一成分到多种成分,从离体到在体研究的方法学。
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神经类疾病确有疗效的民族药物上,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这些药物的作用靶点大多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离子通道、受体、酶等有关联,利用
现代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膜片钳、微电极细胞内、外记录、多道阵列记录技术,能可靠观察药物对神经细胞间通讯及离子通道、受体等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可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阐明这类药物产生某种特定神经药理效应的机制及确定产生这种效应的物质基础,据此来揭示其科学本质。在这种研究中形成的方法学也可供其它种类民族药物研发作为借鉴和参照,从而为揭示和增强民族药物的科学内涵做出贡献,也为民族药物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依据。
本方向秉承上述民族药物研发的理念,依据我们所创立的独特的方法学,对一些复杂疾病确有疗效的重要民族药物从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两方面深入展开研究,这有为学位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现代药物分析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获取药物研究相关复杂体系中的各种化学信息;以
系统生物学的策略研究民族药物(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群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药物与蛋白质、受体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民族药物(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标准研究;民族药物(包括中药)的资源与品质鉴定分析方法。密切关注世界药学发展新趋势和分析科学的新进展,应用各种新技术切实解决与药品质量控制和药学研究相关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结合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理论,建立以民族药物(包括中药)生物芯片分析技术、民族药物(包括中药)全息定量指纹图谱技术(包括:色谱、光谱、核磁、质谱等)为核心的新分析方法体系,探索民族药物(包括中药)质量控制新方法和民族药物(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成分分析研究新技术,民族药物(包括中药)性味的分析表征和药材资源品质鉴定研究,民族药物(包括中药)代谢和动力学研究活体分析技术,实现民族药物(包括中药)质量的安全、有效、可控。
导师介绍
戴 康,研究方向:药物化学,药物分子设计,
药物动力学,生物信息学
邓旭坤,研究方向:药理学、中药和民族药物炮制、新药研发涉及中药炮制、天然活性物质分离与结构鉴定、药理作用评价及机制探讨、药物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中南民族大学&戴安中国有限公司联合色谱实验室
中国人脑库中心(Chinese Brain Bank Center,CBBC)
重点学科
民族药学学科,2009年12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名单,药学院的民族药学学科榜上有名
科研团队
杨光忠 团队
唐和斌 团队